生命的跌宕起伏,总是让人感慨。有的人在陷入生活的谷底后沉寂,有的人却在谷底的泥潭中重新起步,攀登上新的生命高度。这是一种坚韧的生命弹性。遥望这样的攀援背影,使人充满敬意。
人们津津乐道于以财富的拥有,来衡量一个人重新崛起的价值。有人便说,企业家在艰难困苦中成长,他们有这样一种生命的韧劲,可以复而再起。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找到这样的人。尽管他们不曾有这样浓烈的色彩和惊诧的起伏,但却有同样的生命强度。
我的一位朋友,蒙难入狱。一无所有的他,却在牢房重燃生命之火,下决心研究中庸理学。他看了狱中图书馆所有与中庸相关的古今书籍,托人带入需查阅的图书典册,记下近百万字笔记,摘录几百则佐证实例。出狱后,我去他的出租房探望,存资料的四只塑料大箱子高高垒在床边,正在整理的狱中笔记,看上去密密麻麻,他说自己都要仔细辨认。令他自豪的是,他已对中庸之学的历史形成、中庸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思想的影响以及近百年来这一学说在华人世界的不同反响,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形成了可写四本书的论述框架,内容所涉,遍及社会、经济、管理、文化、艺术,特别对近几十年,因弃中庸之学所出现的偏颇乱象,有翔实的析述。现在,每天早上5点起床,理资料、作笔记,然后去公司上班。
这是他与自己的外甥女合作开的公司,年收入有几十万。年已60的他,却仍步履铿锵,充满激情,如果全心从商,也能以财富展示自己的价值。但是,他说,公司经营稳定后,要让外甥女打理,自己用大部分时间写书。我一直没问,他为什么要在生命的黄昏时段,把研究中庸理学作为最后的生活内容,是原本喜欢,还是自己的生活经历提示了他?
那天在钱塘江边散步,面对高矗的办公楼,我说:“以后把你公司开到这里吧。”他掏出布手帕边擦着汗边回答:“我会去找乡村一安静地方完成这几本书,这一辈子,完成这几本书,比公司赚几百万重要,这是我对自己的人生交代。”
望着宽阔的江水,我感到,他是不想用金钱来证实自己重新起步后能做得多好,他认为做的那件事有价值,就是他的生命最终的质量。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中庸理学,随着社会变迁,几经波折,现在,正值国泰民安,整理和阐述这一学说,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功莫大焉。
我说,有一位历经战争胜败的将军,曾有这样的人生感受: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不是看他爬得多高,而是看他跌到谷底时,反弹得多高。伴着滔滔江水的浪花,他朗朗的笑声喷突而出。将军的话让他很是受用,他是感到了自己的生命还有力量。
然而,这样的力量将消耗在青灯黄卷中,他的简易的书桌前会留下一个孤寂的身影,让我记住。当这样的画面,配上将军的注释时,成功二字有多少令人感怀的内容。文化史家说,中华文化之所以历经磨难而没有断流,是因为有民间的传承。
我相信,当他踏着传承者的印迹走来时,人们关注他的目光一定温润而又虔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