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王元化先生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调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担任要职。翌年,我进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工作,错失了向元化先生请益的机会。
其后的十余年间,囫囵吞枣般地看了不少先生的著述,如《文学沉思录》、《思辨随笔》《九十年代反思录》等,尽管未得奥义,但观其学术,纵横捭阖,沉潜雍容;读其文章,英锐激荡,掷地有声;剖析人生,反思历史,快刀破竹,犀利无比,其嶙峋风骨、独立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1996年,我加盟上海图书馆新馆。有机会聆听先生教益。那时元化先生担任上海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长,促进会经常在上图举行高档次学术活动,群贤毕至,人文荟萃,一时成为文化风景。我因工作关系走近了元化先生。
元化先生先后两次贻赠墨宝,第一次书赠“多思”两字,言简意赅,隽永深邃,元化先生用自己人生经验告诫勉励后学,人生不能人云亦云,必须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多思才能识得人生真谛。多年后,蒙先生不弃,再赠墨宝,“慎独”条幅,即是先生在耄耋高龄时所赐。
“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是一种信念,一种哲学,一种人生态度,做到表里如一,毋自欺也,敏于事而慎于言,是君子的品行。元化先生用“慎独”来熔炼勖勉我,太意味深长了。
“多思”、“慎独”,是元化先生的心路写照,亦将成为我思想和行为的圭臬!
元化先生遽归道山逾六载,哲人其萎,昆仑其颓,幸其思想遗爱人间,泽被桑梓。
在一个有薄薄阳光的午后,展读《王元化晩年谈话录》,先生坚毅、冷峻、凝重的眼神仿佛又浮现在眼前,书中那强烈学术精气神和与时流迥异的思考,时时冲击着心灵,一个思想界的普罗米修斯凸显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