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家的路上认祖归宗,华亭县是正宗的“上海之根”。
“华亭”地名,最早见于《三国志·吴志》。从此,华亭声名远播,传承不息,最终孕育出了上海。溯源“华亭”见于史籍,与吕蒙、陆逊创造的“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故事有关;也因此,年轻有为的陆逊,因智破荆州之功,被孙权封为华亭侯,其封地在今松江境内。
“仿佛谷水阳,婉娈昆山阴。”西晋“太康之英”陆逊之孙陆机《赠从兄车骑》诗中的“谷水”即指华亭谷,又名谷泖、长谷;“昆山”,系今松江小昆山。当时,华亭谷是由拳县东境的一个水乡亭邑。据《吴地记》载,“谷水东二里,有昆山。”江苏昆山县之马鞍山原名昆山,唐之前与华亭昆山重名,后华亭昆山改称小昆山。东晋卢綝《八王故事》云:“华亭,吴由拳县郊外墅也。有清泉茂林。吴平后,陆机兄弟共游于此十余年。”
松江地处上海西部,成陆的时间在距今六七千年间。回溯漫漫往事,从国家诞生至唐代伊始,上海地区时而属吴,时而属越,古来归属不定。唐代修筑“捍海塘”后,吴淞江以南地区得以稳定下来,经济繁荣发展,人口迅速增加,至唐天宝十年(751),唐中央政府批准吴郡太守赵居贞奏请,划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三县之部分置华亭县;县衙门设于今松江中山东路250号。华亭县的设置,标志着古代上海地区开始有独立的行政区划。故,华亭县是今上海地区有史以来第一个独立的完整县治。
入元后,1277年华亭升府,次年改称松江府,辖华亭一县。府署驻地今松江老城区原华亭县衙内。从此,松江老城被称之为松江府城。此后,松江府从华亭县土地上逐步分析出上海等县,如至元二十九年(1292),划出华亭县东北境五乡之地建立上海县;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析华亭县北境、上海县西北境部分建青浦县;清顺治十三年(1656),划华亭县西南境部分设娄县;又经过雍正和嘉庆年间的区划调整,至清代中晚期,松江府辖七县一厅,即华亭、上海、青浦、娄、奉贤、金山、南汇和川沙抚民厅。通俗地说,今上海地区除宝山、嘉定、崇明外,元明清时,均为松江府辖区。民国元年(1912),华亭县、娄县合并为华亭县,1914年改称松江县。史载,松江古称华亭,松江府城是今上海地区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史实根据由此而出。
末了,说一说“上海”。上海缘自吴淞江下游河埠名中与“下海浦”相对的“上海浦”。可见,呈现冲积平原地貌的上海近海却不是海,但有着江河向往海上去的意思。作为地名的“上海”,最早出现在历史文献中可追溯到北宋,至南宋末年建立上海镇。这段历史,均定格在华亭县境内。1292年上海建县,直至1927年建立上海特别市,此番沧海桑田之变,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上海县从华亭县分析而出,上海城从上海县脱胎而来。上世纪末有句话说得顺口:千年上海看华亭,百年上海看浦西,十年上海看浦东。回首从华亭谷到华亭为陆逊封地,从唐置华亭县至上海等县分析而建的历史往事,华亭是上海建置沿革之根的一路生长脉绪清晰可见。故,沪上寻根,古称华亭的松江,立之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