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企业家马云的一幅书法拍出四百多万元,一幅油画拍出三千多万元,让艺术界吃惊不小。我倒觉得没什么好惊的,因为当今决定艺术品价格的不全是艺术本身。
譬如,土豪钱多任性,愿意出高价为人捧场,附庸风雅,有何不可?
譬如,慈善拍卖,事业成功者出巨资购买一幅普通的字画,屡见不鲜。
再譬如,莫言的一张普通毛笔字拍出了30万元;倪萍的字画拍出价远远高于一些书画名家。显然买家不是冲着艺术,而是冲着身份。
再譬如,某美院的同桌毕业后,一个善于投机钻营,搞关系往上爬,坐上了某书协主席的宝座;另一个低调为人,不善奉承拍马、权钱交易,喜欢宅在家里读书写字。尽管他们的水平不相上下,但前者数万元一尺,后者仅数百元一尺,显然人贵则字贵。所以每到书画界换届改选前,不少画廊都要进一批有希望上台的货,押对了,就可以发大财,押错了,忍痛“割肉”。
再譬如,活人的总比不过死人的,作者去世了,价格就直线飙升,而且越久越贵。某收藏家就直言不讳地说,他其实不懂书画,而是以纸张新旧论价。王羲之故世后,他的《兰亭序》传到了智永手里,你出多少价他都不卖。但王羲之在世时,曾写过多张《兰亭序》送给求书者。善于创新的颜真卿的字,当时不仅卖不出去,还被人贬为“墨猪”。苏东坡的字当时也不值钱,而现在他的几个字就是数千万,还不知是真是假。梵高生前只卖出一幅画。毕加索生前一幅字只卖几十美元,他送给他的司机数十幅,送给一个电工朋友200多幅。他去世时积下了数万幅画作,现在他的画动辄就是上亿。
再譬如,字的价格和话语权也有一定关系。某画家有不少媒体界的朋友,他的画自然就有了更多抛头露面的机会,知名度上去了,价格也就上去了。
再譬如,不少拍卖行玩策略,把一些高端品的底价故意定得很低,吸引大批买家光顾竞拍,结果最终拍出价远远超出预期。
再譬如,书画的价格与愿不愿意“出点血”也有关系。我就碰到一次,某拍卖行来电说愿意推销我的作品,价格5000元一尺,条件是每幅须支付3000元宣传推介费。我想,如果卖不出去,推介费不是白付了,我胆小不愿“出血”,结果对方立马挂了电话。另,如果书画家愿意花几万块钱在艺博会上租个摊位,那么价格就随你说了。
再譬如,艺术的价值不等于价格,它与作者的人格修养则颇有关系。程十发说过,他的画送人的多卖的少。他说,艺术是大家的,喜欢就是物得其所。家父曾求得沈尹默书法一幅,沈老幽默地对家父说:“艺术无价,无价就是无须支付银两。”上海有位书法名家还主动要求画廊降价销售他的作品,说价格高了影响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