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上影人最快乐的日子,作为上证主板首批上市的两家大型电影企业之一,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鸣锣开市。
几十年来,上影人坚守着电影阵地,克服各种困难,努力把上海乃至电影推向前进。从天天守在影院门口,担心下雨没人看,到如今成为全产业链的电影股份公司挂牌上市,现在是上影最好的时代,也是中国电影最好的时代。
过去:龟兔赛跑
十多年前,上海电影经历了自己最困难、最黑暗的一段时光。2003年,是中国电影的最低点。观众人次从1991年全年的24亿,跌到2003年的全年仅7530万;票房则是从1991年的24亿,跌至9亿。全中国,有18万多个电影放映点消失了,上影同样在这场电影金融风暴中沉浮。
2003年,上影人知道了一个词,叫“龟兔赛跑”。从2004年的“事转企(事业单位转成企业单位)”,到2006、2007年的改制,再到2012年按照上市标准彻底改制——当时的上影,要从一个传统的文化事业单位,转化成现代营业单位,就好像一只乌龟,背着很多包袱跟市场同行们竞争。
从全国范围来看,上影可以说是诸多国有背景的电影集团公司中,市场化最充分的一家,按照任仲伦的话来说,“实际上我们是被逼出来的。”从2004年开始,上影的每一分钱都是从市场上来的,公司以市场为主体,去行政化管理,一直延续至今,从而找到了诸多能够适合电影发展规律的人才,为如今的上影股份上市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今天的上影变成了一只兔子,跑在中国影业的前列。上影人按照市场规律,一步一个坑,硬是将一个国有企业,建成如今全产业链的现代影业集团,这里面有很多故事,很多困难,也有一个形成共识的过程。
如今:厚积薄发
这次上市,是上影这些年来坚持改革创新的一次厚积薄发,这是由其自身的优势和价值所决定的。
早在十多年前,中国电影行业刚刚处于回暖状态的时候,上影集团就对公司的未来进行了新的规划,提出了全产业链布局、发行优先的战略构想。
“相对来说,整个电影市场体系里,影院和发行利润高,增长能力强,这是上影最为优势的资源。作为对公司长远的负责,也是对股民的负责,我们把它作为上影改制上市的第一步,这是我们一个战略选择。”任仲伦说。
强大的发行,是上影区别于其他影业公司的独特之处。在整个电影产业链中,只有发行能够做到上连制片,下连终端和观众,它是一个非常具有延展性和想象力的环节,同时又摆脱了传统影业公司的重资产负担。
公开数据显示,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来,公司发行业务从2012年至2015年,全国电影市场的份额完成了3%5%7%的跳跃。目前,公司已拥有近百人的发行团队,覆盖国内排名前50位的票仓城市,完整辐射全国,并正在通过自主研发的上影云发行网络体系迅速向精准化、数据化和互联网化的方向演变。
发行上的优势带动了全产业链的升值,而在电影市场的竞争方面,全产业链再次让上影呈现出巨大优势。以往,上影投资拍摄的《西藏天空》《天将雄狮》《山河故人》《黑猫警长》等影片,在电影市场中呈现出巨大的活力;今年,正在热映的上影作品《盗墓笔记》,在上映两周内,取得了近9亿元的票房成绩。
未来:大势所趋
从实体走上资本市场,是大势所趋,也是上影的战略选择。
“发行优先、两全其美”,是上影如今的发展战略,其中“两全”指的是“全球化”和“全版权”。上游的制片业务为发行和放映终端提供支持,几十年历史积累下的人脉和版权库,对热门IP进行后期开发和运营。以此为理念构筑的上海电影,拥有电影发行、电影院线、营销传媒、影院投资运营、电商平台和影视科技等主营业务,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集电影发行与电影院线为一体的综合运营商之一。
“我们可以坚定不移地相信,中国电影未来三到五年还是黄金期,票房还是有一定速度的增长。”任仲伦说。基于这样的考虑,上市之后,上海电影将拟定全新的战略发展规划。投入相当一部分资金给予电影拍摄,全力拓展发行、院线、电子商务三大平台联动规模。
与此同时,公司将以系统管理为基础,全力打造联和院线、上影影城、天下票仓三大品牌核心价值,全力改造、提升影院技术,做强市场。
最重要的是,上影将“以人为本”,注重团队建设,全力提升经营团队创造力、客户满意率、投资者信任度三大群体互动效应。不久的将来,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这只“兔子”,有望成为市场占有率领先、综合竞争力领先的国际一流的影视企业,实现社会效益和股东收益的最大化。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