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文体新闻/文娱
     
本版列表新闻
~~~——写在上影上市之际
~~~——写在上影上市之际
~~~——写在上影上市之际
     
2016年08月1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在是最好的时代
——写在上影上市之际
张艺
  “惨淡经营的时候,一部电影只放两场,每场两三个人看。所以,当看到有一年圣诞节晚上,票房门口突然出现排队,我站在旁边,热泪盈眶。”上影集团总裁、上海电影董事长任仲伦动情地说。

  昨天,是上影人最快乐的日子,作为上证主板首批上市的两家大型电影企业之一,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鸣锣开市。

  几十年来,上影人坚守着电影阵地,克服各种困难,努力把上海乃至电影推向前进。从天天守在影院门口,担心下雨没人看,到如今成为全产业链的电影股份公司挂牌上市,现在是上影最好的时代,也是中国电影最好的时代。

  过去:龟兔赛跑

  十多年前,上海电影经历了自己最困难、最黑暗的一段时光。2003年,是中国电影的最低点。观众人次从1991年全年的24亿,跌到2003年的全年仅7530万;票房则是从1991年的24亿,跌至9亿。全中国,有18万多个电影放映点消失了,上影同样在这场电影金融风暴中沉浮。

  2003年,上影人知道了一个词,叫“龟兔赛跑”。从2004年的“事转企(事业单位转成企业单位)”,到2006、2007年的改制,再到2012年按照上市标准彻底改制——当时的上影,要从一个传统的文化事业单位,转化成现代营业单位,就好像一只乌龟,背着很多包袱跟市场同行们竞争。

  从全国范围来看,上影可以说是诸多国有背景的电影集团公司中,市场化最充分的一家,按照任仲伦的话来说,“实际上我们是被逼出来的。”从2004年开始,上影的每一分钱都是从市场上来的,公司以市场为主体,去行政化管理,一直延续至今,从而找到了诸多能够适合电影发展规律的人才,为如今的上影股份上市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今天的上影变成了一只兔子,跑在中国影业的前列。上影人按照市场规律,一步一个坑,硬是将一个国有企业,建成如今全产业链的现代影业集团,这里面有很多故事,很多困难,也有一个形成共识的过程。

  如今:厚积薄发

  这次上市,是上影这些年来坚持改革创新的一次厚积薄发,这是由其自身的优势和价值所决定的。

  早在十多年前,中国电影行业刚刚处于回暖状态的时候,上影集团就对公司的未来进行了新的规划,提出了全产业链布局、发行优先的战略构想。

  “相对来说,整个电影市场体系里,影院和发行利润高,增长能力强,这是上影最为优势的资源。作为对公司长远的负责,也是对股民的负责,我们把它作为上影改制上市的第一步,这是我们一个战略选择。”任仲伦说。

  强大的发行,是上影区别于其他影业公司的独特之处。在整个电影产业链中,只有发行能够做到上连制片,下连终端和观众,它是一个非常具有延展性和想象力的环节,同时又摆脱了传统影业公司的重资产负担。

  公开数据显示,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来,公司发行业务从2012年至2015年,全国电影市场的份额完成了3%5%7%的跳跃。目前,公司已拥有近百人的发行团队,覆盖国内排名前50位的票仓城市,完整辐射全国,并正在通过自主研发的上影云发行网络体系迅速向精准化、数据化和互联网化的方向演变。

  发行上的优势带动了全产业链的升值,而在电影市场的竞争方面,全产业链再次让上影呈现出巨大优势。以往,上影投资拍摄的《西藏天空》《天将雄狮》《山河故人》《黑猫警长》等影片,在电影市场中呈现出巨大的活力;今年,正在热映的上影作品《盗墓笔记》,在上映两周内,取得了近9亿元的票房成绩。

  未来:大势所趋

  从实体走上资本市场,是大势所趋,也是上影的战略选择。

  “发行优先、两全其美”,是上影如今的发展战略,其中“两全”指的是“全球化”和“全版权”。上游的制片业务为发行和放映终端提供支持,几十年历史积累下的人脉和版权库,对热门IP进行后期开发和运营。以此为理念构筑的上海电影,拥有电影发行、电影院线、营销传媒、影院投资运营、电商平台和影视科技等主营业务,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集电影发行与电影院线为一体的综合运营商之一。

  “我们可以坚定不移地相信,中国电影未来三到五年还是黄金期,票房还是有一定速度的增长。”任仲伦说。基于这样的考虑,上市之后,上海电影将拟定全新的战略发展规划。投入相当一部分资金给予电影拍摄,全力拓展发行、院线、电子商务三大平台联动规模。

  与此同时,公司将以系统管理为基础,全力打造联和院线、上影影城、天下票仓三大品牌核心价值,全力改造、提升影院技术,做强市场。

  最重要的是,上影将“以人为本”,注重团队建设,全力提升经营团队创造力、客户满意率、投资者信任度三大群体互动效应。不久的将来,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这只“兔子”,有望成为市场占有率领先、综合竞争力领先的国际一流的影视企业,实现社会效益和股东收益的最大化。

  本报记者 张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2016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23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24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2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新民楼市
   第B02版:楼市资讯/新民楼市
   第B03版:好吃周刊
   第B04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05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广告
   第B06版:美食地图·广告/好吃周刊
   第B07版:好吃周刊/美食专列·广告
   第B08版:海上寻味·广告/好吃周刊
现在是最好的时代
马修·伯恩版《睡美人》上海热演
当代芭蕾《长恨歌》伦敦首演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文娱A21现在是最好的时代 2016-08-18 2 2016年08月1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