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届伦敦奥运会,他的身份是篮管中心党委书记,而今天,他第一次在奥运会上看乒乓男团决赛。决赛前,刘晓农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国际乒联正在同中国乒协商讨一项叫做“在中国制造”的计划,能具体谈谈吗?
刘:中国的乒乓球和美国篮球类似,中国乒乓球长盛不衰的原因很多,不仅仅是体制,还有我们的训练体系和竞赛体系,都处于领先地位。所以,国外想培养尖子运动员,也应当融入我们中国的体系中去。我们决定同国际乒联尝试做这项计划,届时,会由国际乒联选一批选手,来中国乒乓球学院训练和学习,并允许他们参加中国的比赛,我们的竞赛体系也向他们开放。我们和国际乒联还会就细节进行下一步探讨。
记:这和多年前的“养狼计划”雷同吗?
刘:“养狼计划”是一个概念,我们也很努力,但最终效果并不完全成功。当时我们想去美国做推广,但是他们的乒协不怎么给力。所以这一次的计划,我们欢迎国外选手进到我们中国的体系中来。
记:尼日利亚人阿鲁纳闯入八强,他说曾同中国乒乓球队一起训练过,这些年,国乒的第三次创业,还做了哪些事情?
刘:我们已经连续做了3年的“走出国门”推广计划。有“走进非洲”、“走进拉美”,今年10月还会去澳大利亚。红双喜每年提供几十万元的器材和装备,我们派出国家队教练和队员,到当地和运动员共同训练一段时间,反响很不错。
记:这是许昕参与比赛的第一届奥运会,他屡屡出任第二单打,你怎么看他的未来发展?
刘:我觉得,中国乒乓球真的是人才济济。之前在选拔单打项目运动员时,我们的确也在许昕和张继科之间考虑过,或许,每个人上都可以,但这毕竟是4年一届的大赛,还是要从综合方面去考量。但我相信,许昕经过这一次的历练,下一届可能就会独当一面了。就像马龙,他上届参加团体赛,这届是单打头号选手。我们国乒的人才梯队,一向衔接得很好。 特派记者 陶邢莹
(本报里约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