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留校
两个月后的一天,罗小微接到刘杏的电话,说在学校的《社会科学杂志》上看到嘉毅的毕业论文,问她知道这事吗。小微心想自己和嘉毅都是本地人,在实习期间一般不住在学校的宿舍,所以学校新出的杂志嘉毅也没看到,便和刘杏约好,叫她把杂志带到实习单位来,自己和嘉毅去她的实习单位。
《社会科学杂志》是学校对外公开发行的双月刊,一年总共刊登一百篇不到的论文,作者一般是学校的教师及少部分校外的学者,在校生能够在杂志上刊登论文的事例极少。
嘉毅半信半疑地跟着小微来到刘杏实习的街道办事处经济科。刘杏拿出杂志,翻到目录指给他们看。嘉毅接过杂志,翻到他的论文,看到论文标题下面还加了编者按。内容大概是:该论文有两个亮点,一是展示商品经济在我国的前景,符合当前的改革开放政策,把握了论文的正确方向;二是在论文引用材料的习惯上,可以看出作者具备从事理论研究的基本素质,结论是该论文可以成为本科生习作的范本。
他抬起头,将杂志递给了小微,想着另外一个问题,是谁把这论文推荐到杂志上的?尤其在自己临近毕业分配这一重要时期,因为毕业论文被刊登,肯定会对毕业分配有着不言而喻的好处。是班主任?那么班主任为什么要这样提携自己呢?嘉毅内心的得意很快被一连串的疑问代替。
嘉毅返校后,第一件事就是找到班主任顾老师,向他表示感谢,并想通过他了解刊登论文的真相,而顾老师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声,不用感谢,你的论文确实不错,完全可以推荐给学校,并加了一句意味深长的套话,要嘉毅考虑又红又专全面发展。
随着毕业分配的临近,学校公布了招生单位的名单和名额,名单上没有留校的名额,嘉毅实习的银行却在其中。嘉毅在填写《毕业分配志愿表》时,没有征询家里人的意见,也想不出什么特别好的单位,只是觉得实习过的银行给自己的印象还不错,就将该银行作为第一志愿。过了些日子,同样愿意去银行工作的几位同学都收到了银行发出的报到通知单,嘉毅倒开始担心起来,生怕自己被遗忘了,最后被分配到外地去。
嘉毅由于工作没有定,不敢回家,怀着不安和焦急的心情等待着,当送走了一个个同学后,日子开始越来越难熬了。小微主动留下来陪嘉毅,他们每天碰面,甚至还经常去离学校不远的虹口公园散心,宛若一对恋人,至少小微的潜意识中带着一丝恋爱的成分替他分忧。
初夏的下午,太阳开始有炙热的感觉了,公园里的游人不多,很安静,他们坐在湖边树阴下的长椅上。小微提议道:“那你是否找一下陆文晴,她现在也算是学校的老师了,托她出面打听一下你的情况,应该没问题吧?”第二天上午,他们在教室的走廊等着陆文晴。她看到他们后,便主动迎了上去,告诉嘉毅:“你留校,和我一样。学校已经给你们系里回复了,按照学校统一口径,可能本周考试结束后正式公布,你具体工作被内定为系主任助理,放心好了。”她神秘笑了一下,补充道,“小微也不是外人,我们之间说说没关系吧。嘉毅,你托的人,本事很大,背景很硬,设计得非常严密。今年全校只有你一个人留校,而去年总共有九个,而且你人还没有报到,具体的工作已经给你安排好了,做助理,前途无量呀。”
嘉毅惊讶地看着陆文晴,急忙辩解道:“我没有托过关系,分配的事情我母亲到现在还不知道呢。”陆文晴想了想说:“你想想看,再过几天,毕业生走得差不多了,这时公布,肯定风平浪静。所以说你的事肯定有人在帮忙,帮你在设计,而且是一个很有背景的人,也许只不过你不知道而已。”
他又在学校里等了几天,直到系里发来留校的报到通知书,他才回到家里,来到母亲的房间,试探道:“我分配的事定了,留校做系主任助理。”母亲简单地回道:“不是很好吗?”他直截了当地问:“学校里有传言,说有人帮我托了关系,才得到留校名额的,是不是你帮我找的关系?”母亲仍然平静地答道:“我没有找过人。难道你没有留校做老师的自信心吗?”被母亲这样居高临下一问,他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