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1:阅读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8月1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湖三镇:名扬海内外的江南明珠
曹伟明
  ◆ 曹伟明

  在拥有300多平方公里的上海淀山湖地区,紧连着三个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镇、二百多个文物古迹点、二十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在我国都是绝无仅有的。它们是新江南水乡建设的有效载体,古镇更新和创新的文化条件,也是打造世界著名湖区的源头活水和魅力所在。

  淀山湖有11个西湖那么大

  淀山湖位于上海西部的青浦境内,可说是“上海的西湖”。因湖中有淀山而得名。西南连接鼋荡,与江苏昆山毗邻,是上海地区最大的天然湖泊。淀山湖呈葫芦状,面积62平方公里,相当于11个西湖那么大。

  1958年,当地渔民无意中在淀山湖底打捞出一批新石器时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每当天气晴朗时,还能看到淀山湖底古街石坊等建筑。上海考古工作者也在淀山湖周边的金泽、商榻、西岑地区调查发掘出一批印纹硬陶、铜镞等文物。这些发现和考古证实了淀山湖至少在距今二千年前曾是陆地,因为地壳运动下沉而成为湖。

  淀山湖的美丽,在于水之美,因为水造就了淀山湖的灵性,更馈赠了丰富的物产。湖水浩瀚,清澄如镜,烟树迷蒙,水天一色。它以盛产鱼、虾、蟹、蚬等久负盛名,尤以鲈、鳗、甲鱼、白鱼等著称,是上海地区著名的生态水源地。

  淀山湖西纳太湖水,东达吴淞江入黄浦江。在宋代,淀山湖上通苏州、湖州、秀州“三州”之水,是江浙皖的航运要道;下通大、小石浦,出吴淞江入海。湖面广阔,渔民渡湖要用一天时间。到了清代,湖面大幅收缩,较之宋、元两代不过十分之三的水面。

  这浩瀚的湖水,也是上海重要的水文化资源。智慧的青浦人,还顺应自然,凭借一泓湖水,做足水文章,在湖区的滨水岸线建起了景色旖旎的沿湖风光带。如今,每当节假日,许多上海市民来到这里,悠闲地在湖岸散步,成为人们“洗肺”的天然氧吧。在娓娓动听的波涛声中,感悟着历史的回响,吟诵历代文人骚客咏淀山湖的美丽诗篇。淀山湖已成为上海市民喜爱的“上海西湖”。

  朱家角双套晒油

  荣获巴拿马世博会金奖

  都市水乡朱家角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民间藏书之乡。

  古镇朱家角,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实践区,2015年中国城市更新的示范区。当年,那带有崧泽文化基因的朱家角人陆士谔,在《新中国》里畅想了世博会召开的百年梦想。张艺谋的世博申博片里有不少镜头,就是取自于朱家角——那些从放生桥上飞奔而下的水乡女子,那些从水乡慢慢升空到上海高楼大厦、东方明珠的镜头语言,都直观地告诉人们:现代的上海与古老的朱家角有着某种渊源关系。

  据史料记载,朱家角是上海工商业的发源地。早在宋、元时已形成集市,完成了从朱家村落到朱家角集市的逶迤转变。贯穿于整个朱家角的漕港河,当地人称之为“漕港滩”,与“上海滩”有着某种默契。依河而筑的北大街,得益于水路运输的便利,店铺林立,前店后工场,商业日盛,烟火万家。

  朱家角曾是江南“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在明代,它已完成了由乡村到城镇脱胎换骨的嬗变,成为一个独立完备的市镇了。到了明末清初,北大街这一上海最早的“南京路”,已经具备“长街百里,店铺千家”的盛况了。

  到了清代,朱家角米市兴起,米业在北大街一跃成为百业之首。漕港河上米船络绎不绝,北大街上米行林立,江浙沪“长三角”地区都要摇船到朱家角北大街,看这里的米市牌价,俨然成为米市的“信息中心”“价格枢纽”。朱家角盛产的“青香薄稻”大米,成为全国米市的“领头羊”,并作为贡品,身价百倍。朱家角北大街上的米市,每逢稻谷登场,最高峰每天交易量达二三万石(约1500至2250吨),可谓人潮涌动,商贾云集。商号中既具有经营特色商品的百年老店,又有上海、苏州、杭州大店名店的分号。北大街上经营的特产,如清水梅皮、玉露柿霜、麻酥糖、豆腐干、爆鱼等,素享盛誉。手工作坊、钱庄、典当、碾米厂、油脂厂、发电厂、邮局等星罗棋布,首开上海经济、商贸之先河。而北大街上涵大隆酱园生产的双套晒油,更是在1915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一举获得金质奖。

  从漕港滩到上海滩,从北大街到南京路,演绎了上海商贸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也体现了一脉相承的上海城市精神。

  练塘镇走出共和国的“大掌柜”

  练塘不仅是“人家尽枕河,水巷小桥多”的古镇,更具有“绿色练塘、红色古镇”的风采。一踏上练塘,便感觉到没有其他古镇的嘈杂和纷乱,而能听到那悠扬的江南丝弦,软糯的评弹吴语,还有国家非遗项目“田山歌”的演唱,领略到一番迷人的水乡风情。

  练塘在所有的江南古镇中,数不上最繁华,但它以人杰地灵的历史、湖光水色的秀丽、民风民俗的淳厚、水生物产的丰饶而著称于世。相传在春秋时代练塘已有街市,而在东汉末年,孙权曾派大将周瑜在这河网纵横、濒临三泖九峰的胜地,建造战舰,张帆击橹,操练水军。所以,后人称这个小镇为张练塘。据说,当时操练水军用的一面大皮鼓,曾被留存下来,供在练塘的天光寺殿上,名为“吴王鼓”。当年,四乡八邻的善男信女经常光顾天光寺,在吴王鼓前踯躅流连,缅怀祖先,聆听生命激越的回响。

  在这里听书说书,已有一百多年的传统。如今,镇上的茶馆故事会、苗苗评弹演唱依然兴旺。伴随着丝弦悠悠,走在练塘的古街上,白墙黑瓦格外醒目。斑驳的石板路,隐隐地泛出青青的光泽。清澈的河水,闪耀着粼粼的浮光,弯弯的石拱桥,更显得古朴、宁静。坐落于下塘街朝真桥畔,一座砖木结构的青瓦白墙小屋上,刻有“陈云同志故居”的木牌。在陈云同志诞生95周年时,“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落成开馆。这俭素、洁白的小屋,平凡中含着不平凡,象征着陈云同志这位共和国的“大掌柜”求真务实的高风亮节。

  金泽镇办起了文化创意园区

  江南古镇金泽,犹如一幅千年铺染的水墨画。金泽是上海淀山湖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因古代“穑人获泽如金”而命名。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四面环水,水网密布,享有“江南第一桥庙之乡”的美名。唐宋以来,金泽古镇因拥有“六观、一塔、十三坊、四十二虹桥”而久负盛名。

  金泽不仅桥多,庙宇也多。“桥桥有庙,庙庙有桥”,桥庙相连,便是它的一大创意。

  据史书记载,金泽“兴于宋而盛于元”。行走于金泽古街,不仅眼前掠过万安桥、普济桥、迎祥桥、如意桥、天皇阁桥、放生桥等寄托理想的桥名,而且这些桥梁工艺高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审美意义。说起金泽的“物质遗产”,还有一座建于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的颐浩禅寺古遗址,当时香火旺盛,“乡脚”遥远,有4080间之大的规模。如今,遗址上那具有700多年历史的银杏树与不断云的石雕,依然透露出沧桑的古意。当年,赵孟頫、管道升夫妇及其他文人墨客,均在古寺内留下诗篇与墨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浦“田山歌”在这里世代传唱,众多的民间文化遗产,如商榻宣卷、水乡民俗、民间舞蹈、民间故事等,像淀山湖水一样源远流长,富有活力。

  近年来,随着青浦区文化建设的繁荣,在金泽古镇的迎祥桥畔,一个集传统工艺设计制作与当代艺术创作展示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在崛起,把传统厂房改造成时尚空间。乡土旅游、传统饮食、民族婚礼、会务会展、民俗研究,包罗万象,成为了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深受文化专家和旅游观光者的喜爱。在上海世博会以后,金泽古镇吸引了不少国内外友人和旅客光顾,文化产品也走出了国门。灵动蓬勃的文化原创力,由“做园区”向“做品牌”转型,带动了“书香门第”、“文化名人工作室”、高校创意实践基地的纷至沓来,驻足于这块风水宝地,提升了金泽古镇的文化品质。

  摘自《上海滩》2016年第8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2016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23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24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2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新民楼市
   第B02版:楼市资讯/新民楼市
   第B03版:好吃周刊
   第B04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05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广告
   第B06版:美食地图·广告/好吃周刊
   第B07版:好吃周刊/美食专列·广告
   第B08版:海上寻味·广告/好吃周刊
一湖三镇:名扬海内外的江南明珠
广告
新民晚报阅读A31一湖三镇:名扬海内外的江南明珠 2016-08-18 2 2016年08月1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