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黝黑瘦小,颧骨高凸,脸颊上的褶皱和鬓角的苍发告诉我们,他起码五十多岁了。他背上,一位二十多岁的大小伙子,白白胖胖的,少说也要一百五六十斤,不过能看得出来,小伙子的那种白绝对不是健康的白,而胖也明显是虚胖。
上山的路蜿蜒曲折,时陡时缓,时宽时窄,窄的地方仅可容一人通过。他正弓着背,背着小伙子上山。他的双臂从身体两侧揽紧小伙子的大腿,每一步都憋足了力气,先是一只脚踏上一层台阶,踩稳了,双脚同时用力猛蹬,另一只脚再踏上一层台阶,就这样不徐不缓地机械反复着。遇到稍窄的石阶路,他只好腾出一只手,紧紧抓住路旁的铁索,更加谨慎地前行。他的下颚不时结出豆大的汗珠,他无暇出手抹汗,只是低一低头,在衣领上蹭去……
朋友郑的茶社开在不算雄伟但风景秀丽的山上,那天我们去游玩,在半山腰偶遇了那个老人和他背上的大小伙子。当时我们想去帮扶,可不知其中缘由,不敢贸然相助,只得选择平宽路段,从他们身旁绕了过去。
坐在郑的茶社里,我们慢慢地品着茶聊起刚才的见闻,郑长吁一声,说:“那是一对父子,儿子前两年突然下肢瘫痪了,四处求医不见效果,这不,每月阴历初一,父亲都会背着儿子到那个寺庙上香!”朋友朝窗外指了指,在浓翠掩映中,确有几幢庙宇式的古建筑。
一位与我同行的朋友从鼻孔里冷冷地哼了一声,说:“医生都看不好,神仙就能看好?太迷信了吧……那老头实在想不开,背上背下,累死累活,自讨苦吃干嘛!”
郑瞥他一眼:“俗话说,有病乱投医。在医生那里也许看不到希望了,那个老父亲寄希望于‘佛祖保佑’恐怕已是无奈中的无奈了。在他心里,求神拜佛或许还有一丝希望,他背着儿子每登上一个台阶,就距曙光更进一步。只要有一点点儿希望,不管再大的苦和累,哪个父亲肯放弃呢?!”
郑如此一说,众人沉默了。
下山时,我们又念叨起那对父子,希望路上再次相遇,定然助一臂之力,然而,我们并没有见到他俩的身影。只是往下迈向第一个台阶时,有人提议,数数这段山路多少个台阶。数到山底,142阶。当我们上气不接下气地稍作歇息,仰头回望这段山路时,有人音色低沉地长叹了一声:“上山容易下山难啊!”一时间,想起那个老父亲背着儿子艰难上山的情景,我们都忍不住泪眼朦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