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事件接连发生
盛夏以来,溺水事件已经接二连三。7月22日晚,一名50多岁的中年男子在松江区中央公园的河道内游泳时溺水身亡;8天后,两名男孩(4岁和8岁)又分别在松江区佘山附近的两条河道内落水后溺亡。
7月24日,一名17岁的少年在嘉定区一河道内野泳溺亡。
8月7日下午,闵行区昆阳路旁一景观湖内,一名男子野泳时不幸溺水身亡。
8月17日晚上,金山区金山嘴渔村海边也发生一起男童溺水失踪事件。
水文情况复杂多变
浦东张家浜历年来都是热门的野泳地,十多年间已夺走30多人性命。今年7月21日,张家浜又发生一起青年男子溺水身亡的事件。
殷先生告诉记者,有些成人溺水,恰恰都是会游泳的。“这些人往往觉得自己掌握了游泳技能而忽视安全措施的防范。”浦东新区水闸管理署劝泳小分队成立于2008年起,成员有20多人。今年6月以来,殷先生等志愿者在河边坚持劝泳喊话,劝野泳者离开上岸。“有的劝走了,有的劝不走。有的泳客一意孤行,还说他们的游泳技术很好,这里没有鲨鱼和食人鱼,不要紧的。”
其实,在张家浜游泳,尤其在水闸引水口门附近水域游泳很不安全。“外河就是长江口,水文情况复杂,人突然发生脚底抽筋,或是水下一个暗流,或是被水草缠绕,这种危险堪比鲨鱼和食人鱼。”
一旦溺水很难呼救
市民李先生在野泳时曾遭遇过危险。“如果溺水发生,根本呼救不出来,只会拼命喝水扑腾。”李先生告诉记者,去年那次野泳,他因刚学会游泳,便只在浅滩边游,自认为很安全,但下水时水冷,加上与泳池情况不一样而心里发慌,身体姿势一个不稳,马上呛水,身体如跷跷板一样不断喝水,不能呼吸,根本发不出求救的呼喊声。幸好被同伴及时发现,带回了岸边。“如果迟两分钟,真的很危险。”
浦东新区水闸管理署劝泳小分队志愿者殷先生告诉记者,当人溺水时,大量的水、泥沙、杂物经过口、鼻灌入落水者的肺部,会引起呼吸道阻塞、缺氧和昏迷直至死亡。一般溺水后4-6分钟内实施急救措施心肺复苏的话,成活率相对较高,如果超过8分钟抢救成活率不到10%。
远离野泳珍惜生命
他呼吁: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请远离野泳!“不少野泳者若一意孤行,也请千万别逞强。”最好结伴同行,因为户外游泳水情复杂,一旦发生危险,同伴多互相会有个照应。同伴间最好不要离得太远,最好在5米左右的范围内。此外,下水前应做热身运动,同时配备泳镜,防止水中细菌及水质酸碱度失衡对眼睛造成不适症状;长距离及畅游者需配戴一个跟屁虫安全浮漂,携带一个实心的救生圈,而不是空心的游泳圈,这是对自己、对家人以及对同伴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尽量不要在夜间戏水,因为晚间河湖水面视线差,一旦发生危险,会给救援带来一定难度。
切莫野泳!切莫在缺少安全防范措施地野泳!希望惨痛的教训不要再重演。 本报记者 陈浩 通讯员 陈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