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9: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彭珮云:中国特色的人口控制之路(下)
  马国川:以宣传教育为主,针对的就是那种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而提出来的吧?

  彭珮云:因为中国的特殊国情,所以要老百姓做出牺牲,要以国家的利益为重。老百姓愿意多生孩子,这与政策要求不符,但是不能简单地认为,想多生孩子就是思想落后,更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强制。计划生育关系到千家万户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自觉参与和积极支持,要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根本不可能。计划生育从根本上来说是移风易俗的思想革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使计划生育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所以,我们提出以宣传教育为主。由于一部分群众的生育意愿同国家对计划生育的要求有一定的矛盾,更需要对群众进行耐心的、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把国家利益和家庭、个人利益很好结合起来,逐步改变旧的婚育观念和习俗,树立实行计划生育的新风尚。

  所谓“以避孕为主”,就是精心指导育龄妇女落实避孕措施,如果等到妇女怀孕后再动员她们采取补救措施,不但工作难度大,也不利于妇女身体健康。

  马国川:为什么要提出“以经常性工作为主”?

  彭珮云:八十年代县以上逐步建立了计划生育机构,但是广大农村基层工作相当薄弱,许多地方平时没有人做计划生育工作,只依赖上面派人来,一年搞几次突击。从各方抽一些人上去做工作,主要是宣布一下政策,不这么做就强行搞,还流行一句话,说“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就龙卷风”。这样做虽然也受到一些效果,但往往是“突击来了一阵风,突击过后又放松”。还有一些地方,村里没人做工作,上边也放任自流,致使人口生育处于失控或半失控状况。基层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条件很差,工作人员数量少,水平不齐,待遇低,队伍很不稳定,经费紧张,设备缺乏。1989年,国家计生委积极争取有关部门为地方计划生育机构增加了8000名行政编制,并规定各乡(镇)应设一名属于行政编制的计划生育助理员,专门做计划生育工作。1993年机构改革时,我们积极争取中央明确规定县以上计划生育机构为必设机构。这一年,国务院还发出文件,要求在“八五”期间,为全国每个乡(镇)解决1-2名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农转非”。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逐步组建了活跃在基层的计划生育行政管理、技术服务与群众工作三支队伍。到1997年底,全国乡镇以上计划生育专职人员已有40万。依靠这支队伍,做好经常性工作,使计划生育工作得以深入持久地开展。

  “三结合”

  马国川:1992年国家正式提出建立市场经济,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之所以要实行计划生育,是因为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现在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人口控制也应当由市场调节。

  彭珮云: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我的理解是,不论实行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出发,为了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必须实行计划生育。建立市场经济解决的是经济体制和运行体制问题,主要是以什么方式分配资源。这和人口生产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马国川:那么在新形势下,计划生育工作在工作思路上有什么改革和转变?

  彭珮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大家感到,过去仅靠减缓人口增长速度解决人口问题,单纯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的方法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中共十四大后,我们就开始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制约与利益导向相结合的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这一时期,各地计划生育工作中开始出现一些新的经验和探索,如安徽省金寨县和湖北省英山县的“贫困山区要致富,少生孩子多栽树”的经验,江苏省射阳县的“少生快富合作社”,盐城市的“少生快富文明工程”,吉林省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开展家政教育和与妇女“双学双比”相结合的活动;四川省旺苍县等地的扶贫与计划生育相结合的经验及德阳市开展“万名计生协会会员奔小康活动”等。1993年8月,我到吉林省调查计划生育工作,发现吉林农村计划生育工作走“三结合”之路的经验很好。

  马国川:什么是“三结合”?

  彭珮云:就是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与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相结合,与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我认为,“三结合”的内涵十分丰富,既有计划生育的要求,也包含两个文明建设的要求,强调计划生育工作必须自觉地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贴近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要把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农民家庭、个人的利益更密切地结合起来。与以往的计划生育工作方法相比,一是注重结合,二是把利益导向机制引入计划生育工作,在项目、资金、技术、物资、社会福利、待遇等方面,向计划生育的农户倾斜,给他们更多的物质利益。这样做符合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愿望,不仅能更好地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而且对解决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将起来重要的作用。从吉林回来后,国家计生委向全国转发了吉林省农村计生工作走“三结合”之路的情况报告,开始普及推广“三结合”。

  马国川:实践证明,“少生快富奔小康”这个口号对广大农民有强烈的吸引力。

  彭珮云:计划生育工作只有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与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的要求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的愿望紧密结合,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真心支持。所以,1994年我们又总结推广了江苏省盐城市引入利益导向机制,建立各种形式的少生快富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少生快富奔小康的经验;并联合10个部门发出了《关于做好农村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的通知》。1995年,我在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三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提出,计划生育在工作思路和方法上必须实现两个转变,即由以往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向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采取综合措施解决人口问题转变,由以社会制约为主向逐步建立利益导向与社会制约相结合。短短几年间,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

  中国特色的计划生育之路

  马国川:您1988年到国家计生委工作,到1998年离开,整整当了10年国家计生委主任。国家国家统计局干部的数据,我国人口出生率由1988年的22.37‰下降到1997年的16.57‰,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88年的15.73‰下降到1997年的10.06‰,人口增长稳定下来了。

  彭珮云:1989年之后生育率的稳定下降,是国家计生委准确理解和贯彻国家人口控制政策的结果。这十年就是探索一条路,探索怎么把计划生育领到一个比较正确的道路上去。我们基本上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

  马国川:在世界上,中国控制人口增长的经验都是非常独特、具有借鉴意义的,但是国际上批评的声音也一直存在。

  彭珮云:开始的时候批评确实不少,有的人就是不愿意中国发展,总是挑毛病,也有些人是我们的朋友,但是他们对我们的做法不赞同。我们不断地总结,也学习国家上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同时重视和加强对外宣传,在国际上树立中国计划生育的良好形象。所以现在国际上批评中国计划生育的声音少得多了。后来联合国人口基金还颁发给我一个“联合国特别贡献奖”,表彰我对人口的贡献。当然,这不仅仅是对我个人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中国计划生育工作的肯定。

  摘自《财经》微信公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封一
   第02版:封二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新民资讯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互动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新民健康
   第A22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4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5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阅读/连载
   第A30版:专版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04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第B05版:新民教育
   第B06版:校园内外/新民健康
   第B07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08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彭珮云:中国特色的人口控制之路(下)
将军是怎样炼成的
消失的蒋家巷
美国版阅读/连载A29彭珮云:中国特色的人口控制之路(下) 2015-11-11 2 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