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交通委交通设施处副处长黄晓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市交通委正联合各区县与社会企业合作,积极推进“互联网+停车”智能停车信息系统建设,在本市经营性公共停车场(库)和道路停车场逐步推行电子收费管理方式,并将通过电子收费系统采集的公共停车服务静态及动态信息,统一接入本市公共停车信息平台,力争2016年底基本实现“上海停车”APP对本市公共停车资源的全覆盖。
供需缺口比例19%
作为特大型城市,本市居住区夜间停车、医院就诊高峰停车、中小学校上下学高峰停车等停车矛盾日益突出。据黄晓勇介绍,截至2014年底,全市小客车(含外牌和沪C牌照)保有量为320万辆,在本市外环线内的中心城区域(含浦东新区位于外环线内的区域),共划设小客车泊位约111.6万个。经测算,夜间居住区停车需求为133万个,供需缺口比例52%;白天非居住(商业、办公等)停车需求为58.6万个,供需缺口比例19%。
盘活存量提高增量
下一步,本市将提高存量停车设施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加快增量停车设施规划建设——
■ 提高停车信息化水平 通过电子收费系统实时采集停车场(库)动态信息后,通过智能手机软件、车载导航仪、网站、广播、路边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发布停车场(库)实时服务信息。
■ 促进停车规范化建设 进一步更新、完善停车设施建设和配套设备技术标准,促进停车设施投资建设及运营管理一体化和专业化。
■ 推进停车资源共享利用 重点针对停车矛盾突出、潮汐特征明显的既有住宅小区,制定停车设施共享利用的实施意见,对接小区停车需求和周边停车资源供应。
■ 推行停车需求管理 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对公共换乘(P+R)停车设施实施较优惠的政府定价,对道路停车场实行短停便利、累进计费、长停价高的政府定价,对由政府投资建设、提供公共服务的其他停车设施实行政府指导价,而对其他路外公共停车场(库)逐步放开收费价格管控,推行市场调节价;在中心城区严格控制道路停车场区域、规模及停放时间范围,调整周边道路停车场设置,同时进一步扩大城市外围公共换乘(P+R)停车设施建设运营规模及分布范围。 本报记者 张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