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典》主编、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江晓原教授说,古代的天学遗产不仅为专业人士、天文爱好者提供丰富学习资料,更是现代人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重要文献,比如,有助于揭开确定历史事件的年代疑团。
可解历史年代“难题”
《中华大典》是我国建国以来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出版工程项目,分为24个典,共8亿多字,所收的汉文古籍上起先秦,下迄清末,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文学等各门学科,是一部可以和明朝《永乐大典》相媲美的中国古典文化集成。其中,《天文典》项目于2008年启动,包括了《历法分典》《天文分典》和《仪象分典》三个分典。
因为年代久远,史料湮没,某些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或重要历史人物的诞辰,很可能成为一个难解的疑团。但江晓原说,幸好古人相信上天与人间事务有着神秘联系,因而,会将当时的特殊天象(比如日月交食、彗星、客星、行星特殊位置等)虔诚记录下来。“天文学家和史学家可以借助现代天文学手段,对这些天象进行回推计算,即可能成为确定历史事件年代之有力证据。”
江晓原所领衔的研究小组借助国际天文学界当时最先进之星历表软件,推算出“武王伐纣”的确切年代,并成功重现当时一系列重大事件之日程表:周武王牧野克商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044年1月9日清晨。“《天文典》中,还收录了许多特殊天象的记录,很可能就有助于解开其他历史年代学‘难题’。”
成天体演变重要证据
天体演变要经历几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人类对天体、对宇宙的演变一直充满好奇。江晓原介绍说,虽然古代记录的天文现象科学性、准确性较差,但仍可作为现代天文学研究的珍贵参考资料,这也是《天文典》编撰的初衷之一。
“上世纪40年代,天体物理学家就证实,金牛座蟹状星云是公元1054年超新星爆发(恒星演化晚期星体剧烈爆炸的现象)的遗迹。而这次爆发在中国古籍中就有过最为详细的记载。”江晓原说,后来,随着射电天文学兴起,研究者在蟹状星云、公元1572年、公元1604年的超新星遗迹中都曾发现了射电源,但由于超新星爆发极为罕见,公元1604年以来至今再未出现,因此,“超新星爆发后可能会形成射电源”的猜想一直没法被证实。“直到1955年,中国科学院席泽宗院士通过考订从殷商时代到公元1700年间共90次新星和超新星爆发的记录,发表了《古新星新表》,在古代天文记录中寻找到了“超新星遗迹”,才为超新星的研究打开了新局面。”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