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弱女子佩“硬汉”银饰
在绕梁的丝竹声中步入展厅,首先被银光闪闪的一对半镀金银鸡摆件所吸引,今年是鸡年,恰有“银鸡报晓”之寓意。一边展柜摆放的银饰中,有规范女子行为的“禁步”——挂在腰上的饰物,步伐若走得太急跨得太大便会有声响发出。还有用刀、剑、戟、斧、枪兵器作为垂挂的首饰,佩在衣襟之上,文弱女子用这般强悍硬冷的配饰,是为了强身、护体、避邪。
收藏这些银器的黄舜年介绍,因为父亲曾是苏州恒孚银楼的副经理,1948年银楼关闭,父亲作为高级职员获赠20多件印有自己名字的银器,最后都留给了他,由此,黄舜年开始了银饰收藏。据他介绍,银饰品精致的工艺来自民间不知名的工匠,寓意丰富易懂:挂着十个铃铛,含义为“十全十美”;最上面的两个铃铛是鞋子造型,谐音“和谐”;其他八个铃铛有瓜有鱼,意为“多子多福”;中间的圆盘上雕有立体的尺子、算盘、剪刀等图案,暗含“精打细算”之意。由这些纹饰寓意可知,挂件使用者为女性。如果是男孩,一般用的是长命锁,寓意锁住家族的生命力。
黄舜年收藏的清代至民国时期的银饰品中,有各种化妆及整理衣物的工具,如镜子、梳子、眉毛夹、衣刷、鞋刷等,有的还是进口的。“这种银制品,都是过年过节才拿出来用,平时不太用,因为容易损坏。”
颜色与花纹里的地域审美
与饰物相对的展柜里,展出的是清代民间妇女的吉服,也就是逢年过节才会穿的衣服,所采用的颜色通常为暗红、嫩绿、宝蓝、湖蓝等。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布新,用新的事物来给自己开一个好年,初一,人们都要穿新衣,旧时的富绅人家毛呢绸缎穿戴一新,一般人家即使是粗布旧衣也要整齐清洁异于平日。所以,服饰中藏着礼仪文化,古时服装的设计依照礼仪对人们的行为进行了规范。
上海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高春明指着“上绿下红”的清代吉服向记者介绍:“做这件吉服,镶、嵌、滚、宕的工艺都用上了。当时绫罗绸缎之珍贵,不能经常清洗,便采用了白色的挽袖,脏了可以拆下替换。你看,袖口的绣花是在手背处,这与古时女子的站姿有关,她们必须双手交叠放于身前,所以绣花处全在背面。”同理,古代附于男子腰带上的装饰品“銙”也是放在后面的,人们对于官衔身份可以一目了然,如果放在前面,行叉手礼时就看不到。
吉服中的花纹也有颇多讲究,浅淡的绿色上衣绣着隐隐的兰花,这是中国文人雅士视为精神象征的花卉。“外族入侵,文人以此图案表达对失去故土的留念。清代流行此图案,是民间以此纹饰隐隐约约表达对汉文化的眷恋。”
吉服下裳绣有三蓝图案“凤穿牡丹”。高春明解释,三蓝,即三种层次的蓝色,流行于中国民间,与元青花中的蓝色其实是两条发展线路。民间的读书人家不喜张扬,便常常采用这三蓝,且这种蓝即为“青出于蓝胜于蓝”中的颜色。底色的红俗名为“不肯红”,也是当时特殊的时尚,即染色再久,红色也不会更深,但这项特殊的工艺已经失传。“衣裳颜色的选择凸现了当时江南读书人家的审美取向。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环境,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亲近观察,于是,花样的细致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便迥异于北地大漠里的浓艳。”
展厅里还有一字摆开的虎头鞋、兔鞋、鱼鞋、龙头鞋、猪鞋,多为民国时期的儿童绣鞋,其上所绣动物图案分别代表辟邪、聪明、能干、富裕、福气等。那时候,鞋帽上的刺绣都是女性长辈一针一线亲手绣成。
如今,我们的时代随时可以穿新衣,过年穿新衣的习俗渐渐淡去,但记忆里的年俗新衣,也成为了最难忘的新衣。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