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很像是当年“3Q大战”的翻版。最近,新浪微博用户突然收到一条弹窗通知,微博推出了新的用户使用条款,许多用户认为部分内容有“霸王条款”嫌疑。和当年“3Q大战”类似,用户只能在360或QQ中选一个。如今新浪要求,所有人要么把原创的版权交给新浪,要么别用。
这个所谓的“霸王条款”主要内容把控两个方面,一是用户在微博平台上发布的一切内容,微博都将享有独家发布平台权益,用户只能在微博上独家展示,未经微博书面允许,用户不得自行授权第三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任何内容;二是在维权阶段,微博用户将无偿授权微博平台法律权利,以任何法律手段追究第三方平台使用在微博上发布的内容等行为,微博将获得所有赔偿款项,同时,用户还承诺配合微博,应微博要求积极提供文件和相关协助。
通知曝光后,网友怒不可遏,尽管微博很快修改了部分协议细节,但很多用户并不买账,因为修改的条款核心内容并未改变,用户对自身发表的内容没有支配权。一般网友发表的内容版权默认属于用户本人,除微博之外是否在其他平台发表都由用户决定,如今根据这个新协议,必须新浪平台和用户共同同意。有网友对此调侃说,新浪此举就像“拿喇叭放个歌,喇叭就有版权了”。
这样的条款明显会受到争议,在法律上也未必行得通,新浪微博为何还要冒险?按照新浪微博负责人的解释,主要是因为第三方平台通过抓取内容获益,但微博方面却往往要承担不实信息传播带来的法律风险。这样的解释有一定依据,但另一种说法似乎更具说服力:许多APP抓取新浪微博的优质内容,新浪微博试图通过版权垄断来禁止这类抓取行为。
的确,各大平台一直通过各种手段争夺优质内容,这种行为并未受到抑制,因为一般认为只要用户同意,就不存在法律障碍。对用户而言,第三方平台抓取其内容的行为并不会造成大的损失,相反,如今网络社交平台多元化,只要平台未通过付费方式购买用户内容,从而获得相应版权,用户就乐见自己的优质内容在各个平台传播。
但对于平台而言,优质内容被其他平台抓取,意味着核心竞争力被截取,当然不会放纵这类行为。问题在于,微博找不到一条合适的途径去抑制这种行为,如今新条款意味着,平台都在争内容,而最后受伤的却是用户。这样的状况似曾相识,只是,与“3Q大战”不同的是,今天新浪微博新条款挑战的是用户版权,用户不但要二选一,还面临自身权益的受损。新浪微博的苦衷有着复杂的社会和法律背景,比如用户内容的版权一直不够明确,第三方抓取时的确有一定的随意性,但这是否就可以成为裹挟用户的理由,现实恐怕并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