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投诉】
陈女士告诉记者,去年12月初,她儿媳产后入住凯旋北路一家母婴会所,入住第一天即支付了全额23800元的总费用。入住十余天,发现这里的月子餐不尽如人意,餐间点心多是白粥、小米粥、芝麻糊,正餐的鱼汤中只见鱼头、鱼尾,有的产妇家人只好回家开“小灶”,以增加产妇营养。为顾及产妇和婴儿不受冷待,陈女士和家人还是决定隐忍。直到有一天,陈女士在餐食中发现毛豆中“附赠”了一条菜虫时,才忍不住向工作人员反映,希望通过沟通改善服务。孰料,一名工作人员登时火冒三丈,在产妇房间内大声吵闹,强词夺理,态度恶劣。
【调查附记】
接到投诉,记者拨打了该母婴会所电话,一名不肯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极为“谨慎”地接听了电话,一再表示自己只是打工的,且称无法联系到负责人。记者留下电话号码,希望与负责人取得联系。该工作人员称会转告。
元旦过后,记者未接到任何反馈电话,再次拨打了这家母婴会所的咨询电话,还是上次那名工作人员接听。对于记者的询问,她如是说:“你去问消费者好啦,我可以不告诉你。”记者要求联系负责人,她回答:“负责人一直不在,难得来的。”
据读者陈女士说,她已与该月子中心解除了合同,扣除已居住的天数,退回了余下天数的费用。对如此差强人意的结果消费者只能无奈接受,考虑到产妇和婴儿需要照顾,陈女士和家人无心纠缠,只想息事宁人。
【记者手记】
据了解,目前仅上海一地就有近50家月子会所、月子中心、母婴会所等机构,这个市场空间巨大的新兴行业确实迎合了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为一些初为人父母者解决了产妇调理和婴儿照顾的难题。但由于目前此类机构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导致市场良莠不齐,消费者在选择之初很难自行鉴别其好坏。没有准入门槛,更没有政府和卫生等相关部门的监管,使得一些不能严格自律的机构服务质量大打折扣,消费者碰到问题申诉无门。
记者获悉,在日前召开的“中国月子会所行业规范与发展高层研讨会”上,相关专业人士表示,中国保健协会母婴家庭保健服务专业委员会正积极制订相关标准,以规范整个行业的发展。
本报记者 刁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