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不只需要人文关怀
21年来,海葬已成申城殡葬改革的一张名片,各种颇具人文关怀的延伸服务受到了市民的青睐。
2005年,本市滨海古园建成全国首个海葬纪念苑,海葬者姓名镌刻于海葬纪念碑之上。从2008年起,每年3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六确定为本市海葬公祭日;同时,“海葬纪念证书”不再只由民政局一家颁发,而是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办、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和市民政局联合颁发。今年3月31日,全国首家海葬纪念馆在滨海古园落成。
“海葬是殡葬习俗重大改革,也是重大民生工程。推动海葬事业,仅有人文关怀是不够的。”市殡葬行业协会会长王宏阶说,近年来,海葬租船和泊车等运营成本分别上涨了300%和150%,各种人工成本也大幅飙升,2009年起本市海葬服务部已负债运营。这次提高海葬机构的补贴,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服务机构的困境,对解决海葬船只运力不足等难题也大有裨益。
“身后奖励”转变观念增加财政投入
21年来,申城海葬比例能逐年提升,与海葬得到的“社会支持”密不可分。市人大代表金培吉多年从事殡葬事业,她说,多年来,那些选择海葬接受海葬的市民,大都受过良好教育,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海葬者是殡葬习俗改革的先行者,他们对城市的贡献,无可估量。提升公共财政对海葬的补贴标准,是对海葬者家属的感谢和体贴,更是对海葬者的‘身后奖励’。”金培吉说。
“提升海葬补贴标准酝酿了2年,终于获批。从土葬到海葬,是重大民俗变革,缓解‘无地可葬’的尴尬,大力推进海葬,需要财政、民政部门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效率,增加投入。”金培吉说,实施近15年的《上海市殡葬管理条例》并未提及海葬,不妨将海葬写入地方立法,明确政府对海葬的各项配套奖励措施,以法治促改革。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