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流究竟有何意义?记者带着疑问采访地铁相关人士。地铁方希望通过本报告知广大读者,限流毕竟是运营方的无奈之举,是处于特定阶段运力增无可增的境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限流既不是随心所欲的转嫁客流举措,也不是一劳永逸的终极手段——
疑问一 公共交通属于公共,为什么要“限”?
限流实际上是常态交通运营组织的手段之一,在国内外均十分普遍。限流的根本原因还是运力受限,即在高峰时段,网络部分线路和区段的运能运力供不应求。大客流拥挤、滞留、吊门等会直接影响乘客安全和列车运行效率。
“限”当然会对乘客乘车行为产生一定约束,让人感觉“不舒服”,但乘客人身安全是头等大事。如果任由大客流登车,看上去是尊重了每个个体乘客的自由,但会埋下安全隐患,乃至不幸发生安全事故,其代价就远远大于多排一会队、多费一点时间了。高峰期间的地铁每天都面临如全国铁路春运一般的压力。如果说春运还能通过发售车票来限定流量,保持运力与运量基本匹配的话,地铁乘客则多数不受车票限制,所以只能现场采取措施。
其实,不光公共交通,公共场所的活动在面临大客流时也都会采取限流措施,比如2010年世博会举办时也曾采取类似措施,目的是保障入园游客人身安全和正常秩序。简单说,限,限制了个体和部分,保障了整体和全局。
疑问二 限流本质上不就是场零和游戏么?
表面上看,限流对上车人群在时间和空间上作出了相应的选择,限流不是满足这部分乘客,就是满足那部分乘客,对通行便捷这一总目标没有产生正面作用。
其实不然。当大客流冲击时,即便不考虑任何列车和人身安全事故,至少也会产生吊车门等导致的停站超时现象。公交车一辆车被吊,后面车还能超越;轨道交通则是“华山一条路”,一旦被吊车门,后续列车的正常运行都会受到影响,乘客根本无从选择。一趟列车的滞留所造成的递延传播与累加效应会对整个区段,甚至整条线路的顺畅运营产生影响。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有的起点站都可能采取限流措施,因为大客流冲击甚至会造成无车可发的困境,那时全线路的通行都将陷于瘫痪。
换言之,不限流,大客流冲击之下,正常的运营能力将直线下降,甚而到零。零和游戏的说法,把正常运营状况看作是“零”,但高峰大客流冲击下的运营状况将会连“零”也达不到,而只能是负数。
疑问三 难道不能增加运能,改善限流产生的环境么?
近年来,上海地铁线网总长425公里,投用280座车站,网络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同时不断挖潜增效,持续增加线网运力。然而,网络年均增能的速度比起快速、大幅增长的客流,却总是赶不上,即:运力增加了,吸引更多客流,客流又很快超出运力供应;再增能,又再吸引更多客流。运能与运量之间的不平衡始终在交错上升中存在。
此外,最明显的运力缺口并非覆盖全天,主要集中在工作日早高峰,即上午7:00至9:00短短2小时左右;同时,也并非覆盖所有区段。据测算,多数线路高峰时段的运力需求与非高峰时段差距较大,于是就产生两难:一方面要满足高峰运力设备需要,尽可能多投放,另一方面,非高峰时段设备有可能闲置浪费。二者之间需要找到相对合理的均衡点。
按照相关标准,运营列车数应在85%左右,即留出15%车辆作为检修备用,目前上海地铁1、3、4、8等线路运用列车数均超过90%,能上的车辆已基本上足。 记者 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