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请猜一道并非“脑筋急转弯”的题目:饭局上最招人讨厌的是什么?点菜?敬酒?买单?都不对,是——“验菜”!
想必你也有这样的经验:每到饭店打牙祭,如果你点的是价格比较昂贵的海鲜河鲜之类高档菜,服务员就会提着一只黑色的塑料袋,里面似明似暗地装着虾蟹鱼贝之类水族,一面报出分量价格,一面请你验明正身。其实,如此这般“验菜”,犹如隔雾看花,哪里会看得真切;而且顾客出于虚荣心,实在羞于锱铢必较。因此,“验菜”云云,大都是略作姿态,凑趣而已。不过,平心而论,这个极其简单的动作,确实满足了顾客们的虚荣心,感到自己仿佛真的当了一回“上帝”。
有一次宴请来自山西的老同学,当服务员请我们“验菜”时,我对着塑料袋里的青蟹略觑了一眼。上菜时,我发现,尽管我只是略觑了一眼,但烧熟的青蟹“瘦身”的程度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到底是不是“验菜”时的那只青蟹,恐怕只有店家知道了……
我觉得,饭店推出“验菜”的程序,应该是表示请顾客监督的诚意。但在监督上,初始的程序往往比较容易透明,而中间和终结的程序则常常被隐蔽和缩减。“验菜”的弊病恰恰在于:除了开始似乎是“透明”的,后面的程序却全部是在远离顾客视野的“暗箱操作”。这就使那正儿八经的“验菜”,陡然变得形迹可疑起来:它到底是一种骗人的“障眼法”,还是一个请君入瓮的“陷阱”?
真正的监督,应该让每个程序都在阳光下见真章。因此,对任何一种监督的设计,必须使每道程序都具有透明性和可操作性。如果没有这样的“两性”,那么,不论其愿望如何高尚,形式如何庄严,其结果却必然是南辕北辙。
最近,一位老同事另谋高位,我们为他饯行。点菜时,服务员又请我们“验菜”,我厌恶地表示要取消这道程序。善解人意的老同事悄悄地劝解我:逢场作戏,何必当真?
想想也是,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上,比“验菜”这类弄虚作假手段还要等而下之的劳什子多的是,又何必单单和饭店过不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