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参加“文明施工测评”,上海5000多个在建工地,我大概跑过二十分之一。
工地是个小社会。
工地外面,按规定要有“施工铭牌”,上面公布电话号码,好让周边老百姓反映情况。我去过一个工地,铭牌上公布了项目经理和安全员的电话,却故意颠倒。老百姓有事一般找项目经理,其实却是安全员接电话。蛮好笑的是,安全员的名字也故意标错。问为什么,安全员竟答“这是我的学名”。
进了工地,一定要戴安全帽。不过,一次随检查队伍去工地,陪同的项目经理竟然全程不戴安全帽。我向他指出,他不好意思笑笑,躲进了会议室。
工地要有“施工日记”,有的项目经理可拿不出来。一个项目经理在拖延半小时后,竟然在电脑上打开自己的“QQ空间”说:“你看,我都记在聊天记录里了。”
我随检查队伍“突然袭击”市中心一工地,工地现场无人管理。等了45分钟,一个业主方代表背着双手走进工地。我建议就工地状况马上汇报区领导,连夜整改,他大手一挥:“这是不可能的!”
另一个在建工地,夜间施工扰民,重复投诉多次。我们晚上11时去工地,在大门口堵住5辆土方车。见势不妙,现场人员马上打开另一扇门,让土方车飞驰逃离,差点撞上检查人员。我们在这个工地呆到晚上12时45分,项目经理迟迟不出现,工地外却有一辆黑色轿车,来来回回张望五六趟。
一些郊区工地,扬尘污染严重。我有一次穿“洞洞鞋”去采访,回来倒出半鞋子灰。还有一次白衬衫进去,灰衬衫出来,回来碰到朋友被嘲:“你改行做装修了?”
工地管理,要的是常态化。一个房地产工地,我批评了,它7天整改完毕。但过了一个月,因为赶进度,依旧“声光尘”污染。没办法,只好再批评,再督促,结果工地项目经理大叹“伤不起”。
上面这些工地,每一个我都在报纸上批评过。有名、有姓、有追踪、有反馈,这些工地最后也都完成了整改。过去两年多参加“文明施工测评”,最大的欣慰在于,“不及格工地”越来越少了,老百姓针对“文明施工”的投诉,也大幅度降低了。
当然,只要投诉存在,“文明施工测评”就该存在,“倒数工地”的排名,也该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