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汉字的艺术化,它以东方式的哲理,质朴而绚丽、蕴藉而变幻之美来解构文字。“传统守望者”倪源是复旦视觉艺术学院的特聘教授,兢兢业业地向学子传道释惑,让书法传统薪火相传,发扬光大。5月18日将在徐汇艺术馆举办的《倪源书法展》,为我们欣赏书法、解读书法提供了一个精彩的平台。
1961年倪源出生在文化积淀深厚的上海松江。曾为私塾先生的祖父谙熟国学、书道,使倪源有了幼承家学的可能性。及长,在海上书法名家吴建贤的亲炙下,从晋唐入手,遍临名碑名帖,数十年来浸淫书道,勤耕不辍。近20年来又以明代倪元璐为范帖,用功最勤,故博学厚积,融晋唐之法明人基调,形成了线条奔放、运转流畅、柔中带刚的元璐风格。
吴建贤老师反对肢解汉字、亵渎笔法的所谓现代流行书风,严谨治学的态度对倪源影响很大。吴师说:“书法是让人家看的,一定要让人看得懂、喜欢才好。”倪源铭记在心,坚持“雅俗共赏”的路子,学有所成。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和上海市级书法展,屡获殊荣。应邀赴日本、新加坡、美国办展,成为日本洗心书画会会员,作品被海内外爱好者收藏。倪源颇具时代气息的传统书法受到广泛欢迎,证明了“最真诚的继承才会有最大胆的创新”的至理名言。
其实,在倪源的各体书法作品中,榜书尤见功力。我们观赏他书写榜书,无疑是一种审美的享受。他手握盈掌大笔,运气如虹,移步正腕,笔墨纵横。撇笔捺尾,重按短出,毫芒之间,浑沌有力;折竖翻转,波折多变;浓淡枯湿相间,一气呵成,充满了真趣和豪情。此次徐汇艺术馆展出的“仁”“义”“礼”“智”“信”等榜书作品,各为一米见方,雄浑儒雅,摄人心魄。近年来,倪源的榜书已被许多名山大刹、庙宇禅寺、高等学府和博物馆收藏,或勒石于名胜碑林处。
功夫在诗外。倪源取得不俗成绩,与他广泛的兴趣爱好不无关系。难得的是,他把兴趣爱好的心得融会贯通于书法之中。倪源从事新闻摄影10多年,他把摄影的构图、黑白对比、虚实关系等元素引入书法。把喜好金石、茶道、音乐舞蹈等理念消融在书法的节奏掌控中。
尤其欣赏倪源写的行草楹联:“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如图)那笔锋翻转之间,提按分明,顿挫有致,或浓墨重彩,或蜻蜓点水,奇崛跌宕中出奇制胜,古茂生辣中见书卷气,恰似弹奏“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古乐,余音袅袅,回响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