偕友人到南京汤山一游,有人提出应该去看看阳山碑材。
阳山,位于汤山镇西北,盛产石材且品质甚好。明孝陵以及陵前神道两旁石人石兽——每个重量80吨——所用石材均取自这里,至今完整如初。
碑材,是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树“神功圣德碑”而开凿的巨型石材。永乐皇帝朱棣一生做过许多大事,如迁都北京建紫禁城、编《永乐大典》、遣郑和七下西洋……而“神功圣德碑”却半途而废,因而躺在山凹里的至今仍是碑材,不是碑。
取材场所本是一处荒凉山凹,现已建成“明文化村”,成了旅游景点。进得景区,迎面是一块巨碑,上书“阳山问碑”四个大字,字好,寓意更好。阳山碑材给后人留下太多疑问,所以有“问碑”之说。这块碑同时也是一个参照物,神功圣德碑如竖起来,整个高度会是此碑的十倍。数字是抽象的,联系到实物,不禁让人咋舌!正如对面照壁所书,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碑”。
沿山路逶迤向上,终于见到沉睡了600年的碑材。映入眼帘的先是碑座,再是碑额,最后是碑身。据介绍,碑座石材高17米,长23米,重达1.6多万吨;碑额石材高10米,长22米,宽10.3米,重约6000吨;碑身石材长51米,宽4.5米,高14.2米,重约8800吨。若此碑立起总高为78米。关于碑材的“身高”、“体重”说法很多,争论了半个世纪也没定论。
朱棣从全国调集10万工匠,依靠人力敲打,一锤锤,一凿凿,限时限速,披星戴月,花13个月的辛劳和血汗,碑额已与山体分开,碑身、碑座也只有一端相连,三块碑材大体成形。
看着静静躺着的巨无霸,每个造访者都不由会想,这么巨大,这么沉重的石材如何搬运?即使运到现场,又如何将三块巨石垒成完整的石碑?前期拼命赶进度,为何碑材已经成形却又中止工程,半途而废?围绕这些疑问,说法也很多。据说当时设想从阳山到明孝陵铺一条大路,冬天浇水成冰,在碑材下铺上圆木滚运。现在可见每块碑材下端都凿有方孔,就是为穿插圆木所留。又据说朱棣的皇位是从他侄儿建文帝夺得,为笼络人心,稳定政局,决定要建一巨型石碑以表朱元璋的功德,并显示自己是朱元璋的嫡系,自证合法。然而一年多后朱棣见天下太平,人心稳定,建碑的意义已不再迫切,加之忙于迁都北京,故而将此事放下,不了了之。
这些当然都是后人猜测,历史真相藏在静静躺着的碑材里面;而它们却沉默不语,任凭风吹雨打,风云变幻。历史上有多少真相就像碑材,真相被藏匿,任人们去猜测。
面对巨大的碑材,我们的感觉确实只有——震撼!为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所震撼,为封建统治者的雄才大略所震撼,同时也为传统文化中的负面价值所震撼。
阳山碑材犹如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标本,它一面是伟大,另一面是悲惨;一面是文明,另一面却是荒谬。面对类似碑材一类的文化遗产,我们在欣赏、传承的同时,也要审视、分辨,要多想几个为什么。在夕阳余辉里走出阳山,再次见到“阳山问碑”时,我这样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