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少年,很少烦恼,
眼望四周阳光照……
少不更事,的的确确是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无忧无虑乐陶陶”。但是,随着阅世渐深,烦恼也增多,环境、地位、人际关系的变化,种种礼尚往来……年少时那一份纯真、无邪,渐渐被世故所取代。回过头来看现在的孩子,觉得他们身上的那种闪光的纯真和烂漫,刘克定 真是弥足珍贵。
“少年不识愁滋味”,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阅世不深,经验不足,不懂得油盐柴米、人情世故,多少犯些懵懂。但换一个角度看,人的一生是否一定要饱尝这份“愁滋味”?
对孩子,我总觉得,不必把“愁滋味”当作必修课,不必叫他们“为赋新词强说愁”,更不必“识尽愁滋味”然后“欲说还休”。先人许多的做人准则,细细品味,可谓字字辛酸,反映了隐忍和圆滑的病态人生:“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是非只因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社会结构复杂,文化层次、道德修养各不相同,生活变得并不纯净和真实。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岁月的更替,“愁滋味”会越来越少,越淡,“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代比一代快乐,健康,有为。
这是空想吗?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假如用一个孩子的无辜的眼泪,去换取未来的平安和幸福,那个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将永远无法补偿。
而我们却常常在做这样的蠢事,为“开发”拆掉学校,各种开工庆典,把正在上课的孩子拉去当“仪仗队”,为了工作,让孩子过早地挑起家庭的重担,或让他们去当卖花女、做童工……“孩子”这个词,显得如此无足轻重。
孩子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小小年纪,不得不独守家园,担当起家庭的重负。学校很远,要步行三个多小时才能到校,走读生就只有天不亮就起床,用自己从山上砍来的柴,在家里土灶上烧火煮饭,饭煮好了,盖一点咸菜,带到学校,中午就冷吃充饥。住校的学生,学校没有食堂,每周从家中带五天的白米及腌菜,在教室小炉子或借老师的厨房蒸熟后,各自拿回宿舍吃……
看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只是提出了问题的严重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得我们自己拿。“识尽愁滋味”的人们,白了头,枯了眼,是否反思一下其中的教训,而不是反过来埋怨孩子“不识愁滋味”。“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谁也不愿意看到辛酸的岁月再现。树立高尚的生活信念,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培养健全的人格,掌握人生真谛,热爱孩子,珍惜未来,“愁滋味”就会变得甘甜,“白头翁”也将红颜永驻。
偶然想起诗人郑玲的诗句:你胖乎乎的小脚,
歪歪斜斜地在我的心上践踏,每个足印都是盏金盅儿,我饮遍了人生的苦酒,来尝你的蜜……
———《拿枪的爱者》这是多么明净可贵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