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6月2日,从德奥学成归国的蒋英,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与上海工部局乐队合作,举办了首场个人独唱会。蒋英隽永空灵的歌声,诠释了一组组西方的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引起上海歌坛的轰动。此次音乐会,也奠定其在中国歌坛的地位。
1955年底,钱学森、蒋英一家冲破重重阻碍后,回到了新中国的怀抱。回国不久,蒋英旋即就以满腔热情,投入到中央实验歌剧院的演唱和教学中。不久,蒋英又赶上了盛况空前的“全国音乐周”。在闭幕式的晚会上,蒋英用外文演唱了莫扎特和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出席晚会的周总理在演出结束后见到蒋英时说:“你唱得很好听,但可惜的是,我什么也没听懂。”周总理的一番话,犹如一块巨石重重撞击着蒋英的心灵。经过一番深刻琢磨,她领会了总理讲话的含义和弦外之音:艺术应该为大众服务。于是,她把自己演唱的重点转向了中国作品。
由于蒋英长期在国外生活,对本国语言的四声和诗词的音韵不甚了解,这对于她演唱好中国作品就有难度。因此,蒋英去拜刘宝瑞、骆玉笙等老艺人为师,学习京韵大鼓、单弦,后来又壮胆学唱京剧昆曲……一段时期的刻苦学习、钻研,蒋英的西洋唱法又能自然地融入到各种风格的中国作品中去了。
辛勤的耕耘,终于有了收获。一次,蒋英随歌剧院去山西为矿工演出。舞台是广场上用几块大木板临时搭建,简陋的扩音和照明,台下是黑压压望不到边的观众。蒋英平生第一次登上这样的舞台,激动地打开嗓门,高声歌唱工人英雄的歌。那高亢、流畅的歌声,是从蒋英的心底流淌、喷涌出来的。一曲歌毕,经久不息的掌
声和欢呼声,铺天盖地而来。蒋英被工人兄弟们的热情感动得喜泪涟涟,不能自已,又接连演唱了几首各地民歌。
20多年前,我有幸在乐坛泰斗贺绿汀寓所遇见过蒋英。专程来探望贺老的蒋英虽年逾花甲,但仍气度不凡、风采依旧。蒋英对铁骨铮铮的贺老恭谦尊敬,她向贺老详尽介绍了中央音乐学院和北京歌坛的现状,也对其中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甚表困惑和担忧。对此,贺老也有同感。
贺老与蒋英的友谊很有渊源。贺老主政上音时,就非常看好蒋英,常邀她来校讲学,还专门为她量身定做了一首富有新疆风
味且有相当难度的花腔女高音的独唱歌曲《百灵鸟,你这美妙歌喉》。这天临行时,贺老把此歌的手稿送给了蒋英。我也斗胆恳请蒋老师能为我们即将策划的几场大型音乐会给予帮助。没有一点大家架子的蒋老师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后来也做到了。
1959年.蒋英奉调离开辉煌的舞台,去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她在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中,治学严谨,因材施教,培养了吴雁泽、付海静、姜咏、杨光等几代享誉国内外的著名歌唱家。蒋英全心全意地教好每个学生学艺,却从不收取学生一分钱的学费,还用自己的工资给需要帮助的学生买讲义、乐谱,提供伙食费等等。她多次给学校困难职工捐钱,而且不留姓名,自己却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
这么多年来,蒋英和家人从未伸手向国家提过任何要求。她宁可转换几辆公交,也从不搭乘丈夫钱学森的专车顺道上班。
人们难以想象,对国家有巨大贡献的钱学森、蒋英夫妇,直至去世,一直居住在如今已用钢丝罩着的旧砖房中。
正因为蒋英的学问高,人品好,上音的高芝兰教授在旅美前,执意要把自己还没教成的一批学生托付给远在北京的蒋英。
李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