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车厢内外温差不至过大
上海轨道交通目前开通11条线路,将近3000辆列车运营,包括20种车型,仅1号线车辆型号就多达5种。多种车型给日常运营和设备维护带来一定难度,同时也造成乘客在不同线路上体感有差别。
上海地铁统一按照行业通行的“国际铁路联盟UIC553”标准作车内温度调控。该标准以控制车厢内外温差为核心,根据温感装置测得的内外温度值作自行调节。调节目标是既保证车厢内乘客体感舒适度,同时兼顾人体健康要求,即在一定的范围内,确保车厢内外温差不至过大。一般理论条件下,当夏天外界环境温度达到35℃时,车内平均温度不高于27℃;当外界温度超过35℃时,车内平均温度与外界温差不小于7℃。
与民用空调有区别
同样是空调,地铁列车空调与我们熟悉的一般民用空调不同。首先,地铁列车反复行驶于各种室外环境中;而民用空调多为固定机位,环境温度相对稳定,有利于设备平稳运转。其次,民用空调通常以温度数值指示温度,非常直观;列车空调根据UIC553标准自动调整,保持一定内外温差,只能用档位开关调整,无法用温度值显示。第三,列车空调受停站开关门内外冷热气流频繁交换、高低峰客流人员密度变化、车厢内不同位置存在温差、长短途乘客体感和需求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都使地铁列车温度调节控制显著区别于民用空调,相对复杂许多,只能尽可能满足多数人需要。
多举措改善空调环境
上海地铁一方面不断加强对列车空调的日常维护检修作业,并对部分老旧车型空调实施技术改造;另一方面持续开展空调对策研究,实施列车空调调节、故障报修的精细化管理。
列车每日回库检修后,次日出库前,检修人员和列车司机会对空调系统分别作设备运行正常的确认工作,给出库列车空调系统上“双保险”。列车空调滤网根据实际情况不同,平均每2周至4周更新一次,确保车内空气质量。为尽可能精细化调节列车空调,贴近乘客需要,在空调系统自动控制的基础上,运营方还每天进行人工干预,通过调整制冷工况或档位进一步实现精细温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