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文章,大概已有万千,所以“鲁研”的“突破”,似乎已很不容易。“老石头”也骂过了,“偏执狂”也封过了,结果怎么样呢?于是只好另辟蹊径、突发奇兵,来“研究”鲁迅家的一本菜谱,从青菜豆腐、绍兴梅干菜里,不但可以见到鲁迅的“节俭”和生活的“清淡”,更足以“分析先生从生理到心理的变化”,也算是一篇博士论文的题目啦。当然类似的“蹊径”,还有专门研究鲁迅与许广平究于何日“开始”,又于哪一天“在一起”的,至于鲁迅日记中一个“濯”字,更已经有了雄文夺目……
其实这样的“考据”、这一类的“独辟”,在于“学术研究”之中,又何止一个“鲁研”——关于李白的生卒,他一生的游历,因为吵得一塌糊涂,争得硝烟四起,所以早已不是新鲜的“成果”,于是另抄近路,从他的诗句,推算他的酒量;从他的歌吟,断言他的风流。不久之前,还有学者一举考出李白是个“私营矿主”!李白靠什么周游天下、吟诗作章,这样的潇洒?因为他“颇有产业”,所以“腰缠万贯”!难道你没读过李白写南陵的名句——“铜井炎炉高九天,赫如铸鼎荆山前”?这两句诗,写的不正是冶炼的盛况?而这南陵一处,恰是“我国最早使用硫化矿冶铜的地区”呵!于是一言以蔽之,不由你不相信,李白就是一个“十分富有”的“私营企业家”,大概属于我们今天形成和发展着的那个“新的社会阶层”吧!至于李白船到南北泛舟之时所吟的华丽诗句,原来不少都是“在这运矿产品的船上所作”,那就更是崭新的“学术成果”、石破天惊的“独到见解”啦。
关于“孔夫子是个美男子”以及他的身高究竟合今161.7厘米还是221.76厘米等等,同样已不“独到”,所以“孔研”之间、学术之界,又有人走出一条小路,又是一举考出了“孔子的太太是谁”——说是这个女人,《论语》未涉一字,历代孔学,也无人研究过她,甚至司马迁公也无一字说到这女人的“下场”。这样的“缺门”,这样的“学术空白”,当然引出了“学者”的兴奋,于是从三国王肃的一句话里,“考”出孔夫子的老婆为“亓官氏”,又“考”出这亓官氏认为孔夫子迟早能“出人头地”,但终于因为孔子的“走投无路”,而致使她“信念毁灭”,离开了孔子……否则,怎么会在关于孔老夫子的书典中,从无一字说到这个女人呢?这样的“新成果”,当然已经足够诞生一群博士乃至博导了。
从白居易《长恨歌》里一句话,可以“考”出杨玉环“体重69公斤”外加“身高1米64”;从曹雪芹的“真事隐”中,可以断言贾府丫环们用什么法儿“避孕”。而从空穴来风的“史料”中,又可以窥见徐霞客如何“风流”,关于他“狎宿”过“至少××个美眉”的流言,更已经飞短流长……
“学术”是要“创新”的,“从众”自然不好。大家早已走过的路,当然可以不走,可以抄近路、寻小路,可以独辟蹊径,更可以走终南捷径。然而如果旁门左道,结果钻进了牛角尖,这样的“大胆”与“小心”,就不免令人叹息,也发人笑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