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5日,是玛丽莲·梦露去世50周年纪念日。时间忽然过去了这么久,而这个有着金色秀发、蓝色眼睛的性感女神,却一直没有被人忘记。她银幕上的美丽形象,她背后的不幸故事,衍生出的话题,层出不穷。两个星期前,我找出收藏的18部梦露影碟,开始重看,实际上,有不少是第一次看。我看到梦露演绎了她的艺术人生。
梦露一生共拍过30部电影,早期大多是配角,甚至是跑龙套的。《热女郎》扮演一个歌舞团的演员,她在里面有两首独唱;《爱是幸福》只有60秒的影像;《夜阑人未静》饰演一个律师的情人;《火球》里,只是一个滑冰比赛的观众;《彗星美人》扮演试图进入演艺圈的新人;《家乡的故事》是一个报社的接待员;《爱巢》扮演一个房客;《自我感觉年轻》《妙药春情》里,是老板的女秘书;《我们没有结婚》饰演一个选美小姐……这些角色,要么一闪而过,要么特点不明显,但是,梦露在有限的表演里,渐渐地,自身的亮点也不断显现。
1953年梦露出演的三部电影《飞瀑怒潮》《绅士爱美人》和《愿嫁金龟婿》,确立了梦露的银幕形象,也确保了她在好莱坞未来十年的地位。这以后,《大江东去》《娱乐世界》《七年之痒》《巴士站》《热情似火》让我们看到了多姿多彩的梦露。有一部传记这样说:“玛丽莲·梦露漂亮、性感、芳香甜美……她的魅力透着童真、纯洁,诱人魂魄,光芒四射。她的形象就像是突然摆在你面前的一盘鲜美的草莓,精致地排列在奶油之上……”毫无疑问,美貌、性感,是梦露的标志:《飞瀑怒潮》里诱惑人的妖冶;《绅士爱美人》里的载歌载舞的身姿;《娱乐世界》里头戴羽毛王冠的打扮;《七年之痒》里经典的风吹白裙的形象……梦露不像伊丽莎白·泰勒、凯瑟琳·赫本、琼·克劳馥,她们以典雅的表演、高贵的气质吸引人,但梦露绝不仅仅靠夺人眼球的性感取胜。在她的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幽默、机智(《绅士爱美人》);她的沉稳、勇敢(《大江东去》);她的无奈、绝望(《巴士站》)。早期的一部电影《无需敲门》和其他的电影截然不同,塑造了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形象:恐怖危险、反复无常、不可预知。她的表演充满着克制的疯狂、隐忍的暴力、柔弱的固执,真是判若两人。
其实,梦露短暂的人生,就是快乐和忧伤的纠缠,光明和黑暗的争斗,在她光鲜、亮丽的银幕形象背后,是永远也述说不完的苦痛。私生子、出世两周就被送人,辗转在多户家庭抚养,为避免进孤儿院,16岁嫁人,第二次婚姻遭遇暴力。更为重要的是,她的家族有精神病遗传史:她的外祖父、外祖母,她的母亲,还有她自己。哪里能想到,在梦露从一个贫寒的女孩,奋斗成为电影巨星的旅程中,她要时时刻刻和自己的精神疾病作斗争,常年失眠、常年服药,最终,生命消殒在过量服用药物,此时,她刚刚过完36岁的生日,这实在令人痛惜。
梦露曾说:“浓妆艳抹之下,微笑背后,我只是一个渴望得到世界的小女孩。”这个小女孩渴望走出阴霾,走向成功;她以美貌征服世界,又向往心灵的充实;她读弥尔顿、惠特曼、里尔克,她写诗、写散文、记日记;在电影里,她追求完美,在生活里,她渴求家庭、孩子……在纪录片《梦露最后的时光》里,记述梦露拍摄未完成的电影《濒于崩溃》时,和孩子嬉戏,在泳池里玩耍,其实,这正是她内心之所需。可惜,这一切,却永远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