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中,台儿庄是一个“无土不沃血,无墙不饮弹”的抗战之城,除了祭奠,我从来不知道台儿庄还有其他的解读方式,直到我坐上上海至枣庄的假日红色专列,穿过微山湖、越过抱犊崮,来到地处苏鲁两省交界处的台儿庄,从夜色中的桨声灯影中解读这个被央视纪录片称为:“一个寻梦的地方”。
时间正是夏夜。步入山东台儿庄古城,“天下第一庄”的匾额高高悬挂在城楼上,正对着运河。乾隆皇帝的御笔方正而沉稳,饱满而圆润,城门两侧有楹联一副,“岸柳河桥,要平分邗水二分明月;桨声灯影,岂独让秦淮十里清歌”。我踏上了游船,极目远眺,错愕间,我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只见蜿蜒约10里的古运河上两边商号交错;水巷上,石桥纵横,柳影婆娑。两岸的青砖碧瓦、飞檐雕梁的古建筑的倒影都纷纷潜入水中,如火的灯笼将水面烧得红红,岸上,晋派的大红灯笼高墙阔院,徽式的墙顶马头黑瓦白砖,闽南的砖雕木刻透着灯影,此时,水面波平如镜,灯影交融,荷花摇曳;俄顷,微风过处,抑或是桨声欸乃,沉静的水面顿时散金碎玉,分明是当年明清时代台儿庄“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盛景。
据一路导游的上海现代国旅汪导介绍,台儿庄夜色,400年前就曾经风华璀璨。京杭大运河辟地开漕,更有乾隆皇帝龙颜大悦,御笔除给台儿庄书名,而且题诗,“人在长亭深好处,风帆一一过眼来”,君临水上,豪情满纸;水路通衢,名动天下。于是,各地客商纷至沓来,各地民居,比邻而居,也点亮了千家万户屋檐前的红灯笼,“一曲霓裳惊夜月,十分春色艳朝霞”,台儿庄的夜色,被商业的繁华和历史的风烟洇红。直到1938年,生灵涂炭,古城被日寇的炮火毁于一旦。直到70多年后,古城台儿庄重建。
走出台儿庄,我对当初对台儿庄的疑虑不禁释然,台儿庄河和秦淮河,相同的是,同样有桨声灯影,不同的是,古城台儿庄,它是继华沙、庞贝、丽江之后,世界第四座重建的抗战古城、英雄之城,这是六朝金粉的秦淮河不能望其项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