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在手术、化疗和放疗等常规治疗手段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有效的新的治疗方法,推动了肿瘤治疗学的发展,其中介入性诊疗技术现已成为恶性肿瘤临床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介入治疗学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门医学影像学和临床治疗学相结合的新兴边沿学科,以其微创、局部高效的治疗为显著特点,被称为与内科、外科并列的第三大诊疗技术。介入治疗已成为许多临床上认为不治或难治性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主要包括血管性和非血管性介入治疗。
血管性介入治疗
血管性介入治疗是在肿瘤供血动脉内灌注抗癌药物及堵塞血管的药物,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肿瘤并阻断肿瘤供血。恶性肿瘤化疗的疗效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大部分化疗药物浓度越高,药物与癌细胞接触时间越长,杀灭癌细胞的作用就越大,疗效越好。恶性肿瘤生长快,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血管丰富,栓塞剂可以阻塞供血动脉,使肿瘤坏死,从而控制肿瘤生长,起到高效的治疗作用。
介入化疗栓塞是把一根很细的特制导管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插到肿瘤的供血动脉内,将搭配在一起的最有效的化疗药物直接注射到肿瘤局部,使肿瘤局部达到很高浓度,提高治疗效果;而全身其他部位药物浓度很低,从而降低了化疗药物的全身毒副作用。注射化疗药物后,如果条件允许,必须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即采用血管栓塞剂,如碘化油、明胶海绵、不锈钢圈等暂时或永久地栓塞肿瘤供血动脉,阻断肿瘤的营养供应,使瘤体坏死、体积缩小,可以提高手术切除可能性和减少术中出血,对不能手术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可以起到较好的姑息治疗效果,同时可缓解病人的疼痛,延长生存时间。
还可以将抗癌药物和栓塞剂有机结合在一起直接注入肿瘤动脉,既栓塞肿瘤组织末梢分支,阻断血供,同时药物停留于肿瘤区可缓慢释放起到局部化疗作用。这种疗法主要有两大优势:一方面将高浓度的药物直接作用于局部,发挥最大的抗肿瘤作用,对全身毒副作用小,使绝大部分患者能接受治疗;另一方面,将肿瘤的供血血管阻塞,使肿瘤失去血供而“饿死”。这种技术特别适用于那些失去手术机会或不宜手术的肝、肺、胃、肾、盆腔、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
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往往体质较差,免疫力下降,不能耐受高剂量化疗药物的冲击,或在几次高剂量化疗后,患者身体虚弱、食欲不振、白细胞下降、免疫力低下,不得不停止治疗,恶性肿瘤发展更快。
低剂量动脉介入化疗、栓塞即降低化疗药物剂量,充分栓塞肿瘤供血动脉,且多次介入治疗,可以达到高效治疗肿瘤的目的,又充分保护了病人的免疫力和体质,使治疗肿瘤和保护病人体质达到平衡,从而达到延长患者生命的目的。
即使低剂量,化疗药物对机体还是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中医药的调理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副反应,协助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带瘤生存期间的生活质量。
非血管性介入治疗
非血管性介入治疗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如X射线、CT、B超、MRI的导引下,利用各种器械,通过血管以外的途径,如经人体生理腔道的自然开口或直接经皮穿刺脏器,对许多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经皮非血管介入技术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肿瘤非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主要包括经皮穿刺活检技术、管腔扩张和内支架成形术、经皮穿刺瘤内注药术、经皮多电极射频消融术等。活检术主要应用于全身各部位肿瘤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其他技术主要应用于胆道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梗阻的治疗及实体瘤的治疗。
主要适应症
血管性介入:肺癌、食管癌、肝癌、肝转移癌、胃癌、肾癌、结肠癌、胰及十二指肠肿瘤、宫颈癌、卵巢癌、膀胱癌、肢体肿瘤等。
非血管性介入:实体瘤经皮活检,肺癌、肝癌瘤体内注药、食道癌食管内支架置入及胆管癌胆道支架置入等。
(作者为上海市中医医院放射科主任,教授;专家门诊:周一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