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0年来这个城市、这个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您也谈一下发生在您身上的一个具体变化,您怎样评价这种变化?
A:最近10年,我们家换了3次房子,一次比一次大,一次比一次好。国家和上海的巨大变化,折射到每个人身上都应该是进步,这种进步的范围越广越好。
Q:您在为过去10年工作的成绩、事业的发展欣慰的同时,还有怎样的一点遗憾呢?
A:我们管制员就怕旅客抱怨、误会是我们“造成”了“空中管制”,从而造成航班延误,其实空中管制原因很复杂,空域资源严重不足是其中较大的一个原因,希望未来这方面会越来越好。
Q:新的10年即将开启,能否谈一下您或您的家人的一个心愿?
A:对于家庭来说,我在离市区较远的浦东机场上班,我妻子是银行职员,下午4点半银行停止营业,但她还要盘点、培训什么的,实际要晚上七八点钟才能回到家,因此对儿子的照顾实在不够,希望上初中的儿子能懂事、自立,明年能考上一个好一点的高中。
口述人:陈卫,44岁,民航华东空管局终端管制中心浦东塔台管制室主任,上海市劳模,全国优秀管制员评比二等奖获得者
生活中,我向别人介绍自己或自己从事的这个职业,如果照名片上写的那么读,又是“终端”又是“管制”的,对方十有八九会一头雾水:“你们到底是干什么的呀?”通俗地讲,我们就是“空中交警”,不过地面上的汽车在交警不在场的情况下还能顺利开行,在民航领域,任何一架飞机的任何一个动作,都处在我们的监护和指挥下,我们是“全程”的。
全国六千人撑起一个重要行业
与地面上交警有分工一样,我们“空中交警”也分工,其中“塔台”负责指挥飞机在机场范围内的起降、地面滑行,“进近”负责指挥飞机在相对低空的飞行,“区管”负责指挥飞机在相对高空的飞行,我现在所在的浦东塔台管制室,管的就是飞机在浦东机场的起降。全国所有的“空中交警”,加起来也就6000多人,却撑起了一个行业,恐怕再没有第二个行业像我们这样“人口稀少”了。
我们这个行业,与旅客不见面,所以显得有点神秘;就是与每天不知道要说多少话的飞行员、机长,我们也是不见面——我们每天在高高的塔台上注视着一架架飞机,通过戴着的耳麦和面前的话筒,指挥飞机起降。指挥得好,安全第一,就是“金话筒”。
在做管制员之前,我其实是纺织厂的一名电工,1993年通过社会招聘,才成为一名管制员学员,在当时的天津民航大学学习一年后,又在师傅的带教下学习了一年,1995年才“放单”,就是单独上岗位指挥飞机。
中国民航发展迅猛,尤其是最近10年,发展是跳跃式的,从民航人才的培养就可见一斑。就拿我们管制员和机长来说吧。浦东机场以国际和地区航班为主,也有国内航班,机长和我们通话,一般是英语,现在大家在沟通上已经很顺畅了,但是上世纪80年代甚至90年代初期,有的飞机驾驶舱里机长后面还得坐一个“话务员”,专门负责在机长和管制员之间做翻译。管制员的业务水平和语言能力也大大提高,像我是“半路出家”,我后面的很多管制员都是“3十1”或“4十1”模式培养出来的,就是读3到4年普通大学,再到民航专业大学学习一年,现在出来的最年轻的管制员,干脆一开始进的就是民航大学,当然更专业了。
现在一小时航班量超过原来一天
浦东机场1999年开航,当时最多一天也只有56架次起降航班。2005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会同当时的国家民航总局做出了一个重要决策,就是把浦东机场建设成为亚太枢纽机场,国际和地区航班全部从虹桥搬到浦东,另有一些国内航班也逐渐转场,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会。第二个重要的发展机会是2008年3月浦东机场T2航站楼和第三跑道启用。现在怎么样?高峰日起降航班1204架次,一个小时就是78架次,现在一个小时的航班都超过当时的整整一天了。
1999年刚开航时,我们浦东塔台只有10名管制员,现在已经增加到了73名,增加这么多还是人手紧张。我们是24小时工作,实行“做一休二”制度,一个管制员6天之内必做一个长夜班。以前航班量少的时候,到了深夜或凌晨,一个管制员每小时最多指挥四五个航班,实在饿得不行,还有时间泡一碗方便面或拿几块饼干嚼嚼,现在呢,每小时要管20来个航班,每个航班起码要发出3个指令吧,这样一来,每分钟都高度紧张,别说吃面、吃饼干,就连喝口水,也变成争分夺秒了。
我现在是浦东塔台管制室主任,手机24小时开机,最担心的就是深夜或凌晨手机响起,看号码是否是单位的电话,好在到目前为止,浦东塔台一直保持安全运营纪录。
“一对一”带教如今“四代同堂”
我们的塔台最高102米,工作平台设在90米处,从塔台望出去,浦东机场3条跑道都在我们的脚下。我们指挥飞机起降,天气不佳、视程不好时,会利用雷达,但更多的时候还是依靠一双双“火眼金睛”,因为有些情况,比如飞机爆胎、发动机冒火,雷达是看不到的,人的眼睛却能第一时间看到,并迅速发出指令。
浦东机场开航十几年,我们经历了一次次“硬仗”,APEC会议、上合组织会议、2010年世博会……每一次航班高峰,我们都能顺利度过,而更多的则是处置日常天气不好的情况。比如今年7月6日,浦东雷暴天气,闪电直接打在跑道上呀,当天积压了大量航班,第二天集中补飞,我们顺利完成指挥1204架次航班起降,创了纪录。
再比如2008年春运那场冰冻雨雪硬仗,人们都急着回家过年,而连续3天的大雪让浦东机场“挤满”了飞机。天气情况一好转,飞机都要抓紧时间除冰雪,而喷洒完除冰液的飞机必须在20分钟内起飞,否则必须二次除冰。我们的管制员给这些飞机排好队,一点差错都不能有。最后,所有飞机都安全起降。
管制员培养周期比较长,必须经历1年到1年半的“一对一”带教,我很自豪,在8年内带教出6个徒弟,现在,徒弟的徒弟都带徒弟了,同事管我们叫“四代同堂”。如今浦东塔台73名管制员中,23名是女管制员,整个队伍平均年龄在28岁以下,都是俊男美女啊,而这些年轻人,就是“空中交警”的未来。
本报记者 金志刚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