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课题组利用老鼠建立“高眼压模型”来模拟人的青光眼疾病,在对这些老鼠的视网膜进行仔细观察、研究后发现,“高眼压”导致视网膜内一种叫“穆勒”的主要胶质细胞被激活了。后来,王中峰等又通过在眼睛的玻璃体内注射特异性的药物的方法,结果发现,青光眼会导致视网膜内一种作为细胞之间“光信号传递”的氨基酸谷氨酸的量增多,增多的谷氨酸会与胶质细胞膜上的一种称为“受体”的蛋白质结合,然后通过细胞内一系列的反应,结果使胶质细胞膜上的一种能够通透钾离子的蛋白质的量变少了,正是这种蛋白质量的减少,最后导致胶质细胞被激活。而激活的胶质细胞会释放出许多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会引起视网膜的神经细胞大量死亡,最终导致失明。
《神经科学杂志》高度评价这一成果,认为该成果对临床上最终找到“不被激活”的方法,有效防治青光眼失明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