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速放缓,质量效益提升
全会上披露的一组经济数据,犹如一道道加减法数学题,耐人寻味。
先看减去的:2012年,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较年初预定目标低了0.5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降到30%以下,房地产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降至5%以下,全年淘汰高污染、高能耗落后产能近900项。
再看增加的:三产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增至60%左右;全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机构等功能性机构90多家,累计超过1000家;金融市场交易额达500万亿元,商品销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5%;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比上年增长11%。
这一系列数据,引起了与会同志的热烈讨论。多位委员认为,一减一增,减去的是增长速度,增加的是质量和效益。显示出上海在经济增速慢一档的同时,调结构的步调依然快一拍。而7.5%的增速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上海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主线,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实现了经济社会有质量和高效益的增长,内涵式发展水平在全国领先;意味着人均GDP已达到1.3万美元的上海,告别超高速增长期,今后将保持一个合适的增长速度,而且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为长远发展留出空间。
市委委员周国雄表示,明年由于产业结构转型等因素的影响,依然面临较大困难,但我们充满信心。下一步将着重做好四方面工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做好技术改造创新,大力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以信息服务和创意设计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完善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发展。
站在更高的发展起点的上海,更要坚持改革创新。市委委员盛亚飞说,深化改革,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摆脱过去习惯于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社会发展的思维方式。今年以来,松江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过近半年大刀阔斧的改革,产业项目行政审批所需时间从原来法定的587天,缩减到现在的186个工作日,行政审批效率提升将近70%。
发展惠及民生,群众看到希望
“发展要惠及民生。党的十八大报告,让基层群众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他们关心经济发展速度,希望自己收入也能同步增长;居住在旧区的百姓,对改善民生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市委委员陈寅的话反映了许多与会同志的心声。而此次全会上传出的一条条改善民生的信息,让人倍受鼓舞:
——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尽力提高居民收入,重点提高退休人员、低收入困难群众的收入水平;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明年新建保障性住房和实施旧住房综合改造共10.5万套,重点加快市政等基本配套,确保入住,努力把好事做好;
——明年旧改任务依然很重,各区县要继续加大旧改力度,咬住目标抓推进、抓落实;
——加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开展高龄老人老年医疗护理保障计划。
改善群众的住房条件,旧区改造是一条重要途径,然而,上海还有大量算不上“二级以下旧里”的老房子,旧改一时轮不上,但条件实在差,怎么办?市委委员龚德庆说,静安区住在旧式里弄、直管公房、系统房等旧住宅里的居民近一半,区里采取“拆、改、留、建、管”的方式,对这些旧住宅加以整修、管理,明年已安排预算1个多亿,对数千户住房进行“全项目大修”,重点是厨房、卫生、过道、水箱、外立面等,以缓解老百姓的居住困难。
“医疗体制改革是否有成效,一定要看老百姓有没有深切感受到。”市委委员徐建光说,明年,上海将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按“闵行模式”推动全市一、二级医疗机构改革,同时在市郊的4家新建公立三级医院试点。今后,要借助“制度+科技”的信息化手段,建立市民电子健康档案,建立医疗机构综合评价机制、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机制、单一货源承诺、量价挂钩的集中招标采购机制,推动公立医院真正实现公益性,让老百姓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此外,针对上海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上海还将试行老年护理列入医保范畴。
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
先谈问题,先谈忧患。市委书记、市长韩正在全会结束时的讲话,把“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作为布置明年工作的开场白,让与会同志们深感压力与动力。大家一致认为,增强忧患意识,把各种困难、风险估计得更充分,要体现在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思路上,落实在抓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中。
市委委员刘绍勇说,今年全球民航业增速趋缓,连续两年总周转量增长低于GDP增长,商务旅客比例和货运量持续下降,影响了航空公司的效益。压力在前,动力何在?刘绍勇认为,关键还是在于转型。
与会同志表示,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是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要增强主观能动性,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敢于并且善于抢抓机遇。
市委委员黄迪南说,从上海电气今年发展情况看,困难的确很大,经济下行使订单量总体下降约30%,价格同比下降约15%,在这种外部市场下滑的严峻环境下保持稳中求进非常不易。但压力也是动力,也是转型的契机。明年上海电气将研究一些领域产业和项目是否适合国企参与,是否适合在上海发展等问题,进一步优化企业的业务结构,按照“两头在沪,中间在外”的发展要求,抓住临港地区“双特”政策出台的机遇,优化调整产业布局。
本报记者 邵宁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