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1月0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点“不谋而合”
李泽厚
  李泽厚

  看完《中国哲学如何登场?》校样后,一个偶然,我读到瑞·蒙克著《维特根斯坦传》,发现一段材料很有意思。但对话已付印,无法再加,故借重印,暂补于此。

  在本书第一章《“太初有言”与“天行健”》中,我说:“生存的经验大于语言。维特根斯坦就说语言只在应用中才有意义,什么是这‘应用’?是生活方式。可见,这也是在继续维氏探究什么是这‘生活形式’以及维氏对心理的探究,但不止于语词用法和语义分析。”(见第3页)

  在《维特根斯坦传》(中译本,浙江大学版)第582—583页,有这样一段: 

  维特根斯坦的论述的着力之处,是使哲学家的注意力从语词、句子上移开,放到我们使用它们的场合中去,放到赋予它们意义的语境中去:

  我是不是越来越接近于说,最终不能描述逻辑?你必须察看语言的实践,然后你就会看到逻辑。

  歌德《浮士德》里的一句诗概括了他态度:“Im Anfang war die Tat”(“太初有为”),维特根斯坦赞赏地引用了这话,而且也有理由把这话视为《论确实性》的题铭——实际上也可把它视为全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题铭。

  是否有点暗合?其实更显“不谋而合”的话,在我写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论语今读》一书中: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反对“佞”“巧言”,欣赏“木讷”等等,似与今日西方哲学以语言为家园、为人的根本大异其趣。也许这就是“太初有字(言)”与“太初有为(道)”的区别?“道”是道路。在儒学首先是行为、活动,并且是由人道而天道,前者出而后者明。歌德《浮士德》说,不是太初有字,亦非太初有力,也非太初有心,而是太初有为(act),似颇合中国哲理,即有高于和超出语言的“东西”。这东西并非“字”“心”“力”,而是人的(在浮士德也许是天——上帝的)“行”:实践、行为、活动。《论语》全书贯串着的正是行为优于语言的观点。(里仁第四 4.24)

  对照一下,有点味道?因涉及核心论点,特予拈出,以飨同好。这也可作本书第3页提及维特根斯坦处的一个补注。

  本书中与钱学森合照时间为1984年5月16日,误记为1985年,现予订正。

  又,前一本对话《该中国哲学登场了?》第48页“《漫叙庄禅》发表后,钱学森专门来看我”等语亦误,钱来在此文发表之前,他来是看重我讲形象思维的论点与我商讨思维科学的问题,与庄禅文无关。我将钱来与钱信误记为一事。

  本文为李泽厚与刘绪源对话《中国哲学如何登场?》(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一书的《重印补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法治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艺术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专版
   第B04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世界别处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情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6版:资讯生活·旅游
有点“不谋而合”
少时藏下的情结
人手一杯咖啡
旧友新知
新年短信
故乡的“匾额文化”
初放
十日谈
新民晚报夜光杯B05有点“不谋而合” 2013-01-08 2 2013年01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