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离家八十回,我离开江苏兴化已经整整65个年头,今日重返故里,目睹家乡沧海桑田,难以辨认。然而那座历史文物建筑——四牌楼,虽几经折腾(毁坏、拆迁、修复)仍然矗立在城市中心。它是小城人文历史的缩影,令人敬仰。
牌楼是一种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一般为四柱三门,唯独兴化四牌楼为四柱四门的亭阁式。它斗拱出挑,双层重檐,八角飞翘,攒顶“五月朝天”,显得十分庄重而典雅。
然而兴化四牌楼的独特之处,主要还不在于它的外形而是悬挂在牌楼的匾额,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兴化县城虽小,却是一座古城,距今约有千年的历史;兴化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历代出过不少人文贤达。
为了纪念先贤,激励后来,从明朝中期开始,就在城中修建四牌楼,并把该朝前后出现的名人——大体包括:官声较好、卓有政绩的名宦清官;学有成就、颇负盛名的文人学者;品行端正、乐善好施的贤达、孝子等等,每一个典型制成一块匾额,匾上书写四个大字,用于表彰。
如最早的一块:“开科第一”,是为宋朝进士时梦珙立。他是兴化出现的第一个进士,后人为纪念如此盛事,遂立匾额。
又如“状元宰相”,是为明朝相国李春方立。他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状元,经多次升迁,最后做了宰相,如此高官,自当纪念。
又如“烈孝格天”,是为清朝孝子陈嘉谟立。陈父曾被冤家所诬,蒙冤入狱,即将处死,陈为父鸣冤写血书,并自沉于河而死,后经官府查实,平了冤狱,其父释放。
又如“才步七子”是为清朝进士郑燮立。郑燮号板桥,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其才堪与竹林七贤及明朝前后七子媲美,故匾曰“才步七子”等等。
四牌楼悬挂的匾额,共计47块, 旌彰了众多的兴化历史人物,上自南宋下迄民初,跨越五个朝代。用这样的方式记载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在全国的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中,可能是绝无仅有的。
匾额所旌表的忠臣孝子、学者文人,皆为封建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人物,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但总体还是诲人为善,催人上进的,当今仍不失有积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岁月中,因各种原因,原匾额绝大多数都已毁坏。1990年兴化政府决定重修,还特发奇想,决定约请当代中国书坛近四十位最著名的书法家,重写新制成的四十块匾额。
这些书法家包括:赵朴初、启功、沙孟海、沈鹏、王学仲,还有110岁的上海书法家苏局仙、以及应野平、刘炳森、谢稚柳、钱君匋、高式熊、顾廷龙……等等。
请全国这么多著名书法家书写匾额,并集中在一座牌楼上,书体各异,流派纷呈,真是举世罕见。这不仅恢复了匾额,而且使四牌楼匾额的书法艺术价值空前提高。
四牌楼是兴化城市的象征,是兴化人的骄傲,我为有如此深厚文化底蕴的故乡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