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曾有过胜利、平安两家蜚声全国的艺术影院,如今早就没了踪影。不过,一些民间力量却在自觉、不自觉地担当着艺术电影放映的中坚。这些被学者们定义为“艺术电影放映外场”的民间场所,它们存在的初衷可能只是其主人希望圆自己的一个艺术电影梦,但事实上却让上海始终与艺术电影藕断丝连。本报记者和上海外语频道的《华夏新纪录》栏目共同对上海的民间艺术电影放映场所进行了一次探访。
“外场”虽小却不可少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教授刘海波认为,在不违法的前提下,应对民间艺术电影的放映给予最大的宽容和帮助。刘海波说:“他们的存在是调和这个城市商业电影氛围的有效手段。”这些每天接待几十个甚至几个观众的“外场”,几乎都是咖啡馆之类的公众场所,不卖门票、不以电影放映为盈利手段,经营者对艺术电影的热爱,是它们的特点。
位于多伦路的老电影咖啡馆,可谓是放映艺术电影的咖啡馆中的“老前辈”。自2001年开业以来,这里的老板收集了约一千部国内外黑白影片,主要是上海上世纪20到40年代的作品。整个咖啡馆也保留了怀旧的内饰风格,让观影人身处电影的年代中。在此负责管理经营已有十年的赵女士,去年请人将一千部电影电子化存档,现在顾客点播变得非常方便,不过依然免费。正在看片的孙先生是典型的80后,他告诉记者:“网上虽然也能看到老电影,但在这里和朋友们一起看,氛围是很享受的。”
诸如此类的场所,在一些艺术园区内间或就会冒出一两家来,同好们通过网络了解信息,自发前往,成为沪上艺术电影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多方协力营造氛围
22岁的金剑是上海大学电影专业的大四学生。今年年初,他和几个同学在闸北区租下150平方米的办公室,这里除了将成为他和另外三个朋友共同创建的文化传播公司工作室外,还将有一个能容纳十多人的观影厅。金剑说:“电影厅将通过网站发布艺术电影赏析信息,网友自发报名,活动全部免费。”据金剑介绍,除非将来公司倒闭,否则他们将会把这个被称为“电影乌托邦”的梦想进行到底。
与金剑的热血梦想相比,由上海影视文献图书馆搞的“影像现场”因为资格老,实际困难早就尝了个遍。作为“影像现场”的参与者,刘海波告诉记者,最初因为有赞助,每次放映时都会将导演请到现场进行讲解、交流,后来因为赞助没了,这种极受欢迎的放映模式就无以为继了。如今基本靠几位参与者的个人关系和能力张罗着。好在有上海的城市地位以及每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让“影像现场”坚持至今。记者了解到,打浦路街道的文化中心也在周末进行着艺术电影放映,不过因其有着半官方的背景和街道的财政支持,所以维持不成问题。
高端会所艰难试水
坐落在老码头园区的Sigma电影会所,是一家高端私人电影俱乐部。创办人李文伍有一个远大的梦想,他希望俱乐部成为业内人士和高端影迷的常年交流场所。李文伍说,他试图每个月做一场高端的电影赏析活动,定期再做些新导演的作品展映活动,以此来奠定自己的品牌和地位。250万元的投资,让李文伍背负着很大的经营压力,因此他拿到了第一张发给民间电影放音场所的电影放映许可证,可以靠卖电影票挣钱了。但加入商业院线的现实让他努力营造的艺术电影氛围瞬间被削弱许多。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教授葛颖说:“中国没有真正的艺术电影院线,经济上的困难是阻碍艺术院线发展的主因。法国有着两千家艺术电影院,这个数字是全世界最高的,法国政府每年要拨1100万欧元来补贴。”
记者从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处获悉,即将开幕的上海电影博物馆内,配备了顶级设备的放映厅,将主要用于放映、推广艺术电影,让上海的艺术电影迷多一个好去处。
本报记者 罗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