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汉民族团结象征
该剧以冬、春、夏、秋四个季节分四幕呈现:冬天荒漠的戈壁,大雪飘扬,图尔地部落与霍集占部落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这时,传说中“含香满溢”的伊帕尔罕降临,用真挚的情感和简明的道理,化解了战争。“干涸沙漠从此有了诗意”,百姓为她欢呼;作为艺术提炼的形象,伊帕尔罕成为图尔地的妹妹,在春天,她作为维族人民最美好的使者,随哥哥一起到北京拜见大清皇帝乾隆。乾隆与伊帕尔罕一见钟情,浑身散发异香的美丽维族姑娘令皇帝魂牵情绕,“你来得那么突然,就好像昨夜梦一般。伊帕尔罕,伊帕尔罕,有你的天不再灰暗”,她成为了香妃,成为了维汉民族团结的象征;夏夜的紫禁城宝月楼,花团锦簇的喀什噶尔花园里歌舞升平,却难以缓解香妃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秋天的香山,步入暮年的香妃在红叶中,将她的爱升华为悲天悯人的大爱。
两地文化水乳交融
全剧真实可信地把香妃塑造为纯真爱情的化身、民族团结灵魂的同时,也通过音乐、舞蹈、对白等艺术形式,把两地文化水乳交融起来。乾隆言谈风雅,唐诗宋词脱口而出;香妃不仅对答如流还向他介绍新疆维吾尔长诗中有关忠诚的篇章。剧中最集中体现维汉情感且具有艺术高度的场面,是香妃与哥哥、乾隆与妹妹,四人的同台合唱。无论是汉语还是维吾尔语,歌词都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无论是高亢激昂还是婉转吟唱,音符既融入了维吾尔民歌旋律也具有百老汇歌剧的洋气。据义务担任编剧的上海援疆办副总指挥闵师林(笔名:安谅)表示,最后该剧的象征意向落在“海”上,也是追求和谐、包容的精神,体现“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有着一样的爱”的主题。
闵师林从事援疆工作三年间发现, “只有民族团结才有立足点,只有文化融合才能民族团结。”因此,在参观喀什当地香妃衣冠冢时,这位上海作家萌生了由维汉两地携手共创音乐剧《香妃》的念头。从去年9月写完初稿后,他就邀请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与喀什市歌舞团联手排演该剧,并边排演边修改。剧情展现民族团结,情感相通,而且从编剧、导演、编舞到演员也都是“维汉并肩”——各自发挥当地文化特长并彼此融入。演员不分AB角,在上海演就多用些上海演员,在喀什演就多用些维族演员。今年4月1日起,该剧先在喀什试演了10场,具有百老汇气质的音乐剧框架包裹着维吾尔特色的风情画卷,让当地群众既熟悉又新鲜的内容,使得他们既感动又感慨:“汉维早就是一家了!”“你们把埋在土里的故事,搬到了舞台上!”截至今天在上海上演的12场演出,也获得了盛赞。随后,该剧还将于6月底回到喀什,进行第二轮驻场演出,乌鲁木齐等地也发出了邀请。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