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组织参与”。如此严肃的议题,却采用了貌似不怎么“严肃”的会议形式:与会者分桌围坐,喝着咖啡,轮流发言。每桌都有一只可爱的小熊公仔——这是“发言棒”,放在发言者面前,提醒大家不要干扰或打断发言;“桌友”们一面聆听,一面在卡片上写下自己的疑问、建议;发言完毕,由“桌长”负责汇总大家的卡片,总结“集体智慧”。
虹口为何要在社会组织和公益事业中引入“世界咖啡屋”这一“新概念”?虹口区社会建设办公室主任王力平告诉记者,流行于国外的“世界咖啡屋”特别强调探究、聆听和发现,尊重和鼓励每个与会者提出独到见解和建议,是一种很好的集体讨论形式。对于我国许多尚处于成长发育期的社会组织而言,借鉴这种方法,有利于传播公益理念、加强交流合作。今年以来,虹口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先后组织三次小型的“世界咖啡屋”,社会组织的参与数量越来越多,参与热情越来越高。
近年来,虹口区启动了1000万元社会组织发展专项基金,推动社会组织迅速发展并在民生保障、公益服务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目前,全区已有105家社会组织申请135个公益项目,受益人群达15万余人次。区有关部门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先后将20多项民生事务委托给“新家园建设与合作事务所”、“众佳人口事务服务所”等社会组织办理,降低成本,提高了效率。
然而,在如何看待和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等关键性问题上,社会观念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用“喝咖啡”的轻松方式探讨社会组织建设和发展的话题,有利于在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建立和加强平等协商、互利合作的伙伴关系。凌樽网络科技公司负责人高兴地告诉记者:“经过讨论,我对企业用知识和技术服务社会公益事业有了新思路,这杯‘咖啡’没白喝!”
通讯员 徐明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