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灵光,我也要灵光”
在走上社区管理岗位之初,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桃浦镇紫藤苑居委会党总支书记杨兆顺在“两湾一弄”的原中山街道仁义里居委会工作。他有个素未谋面的师父:陆小英。
陆小英是谁?她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居委干部中赫赫有名,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市先进里弄工作者。陆小英在1976年退休后当上了仁义里居委会支部书记,凭着一股忘我的干劲,带领党员、群众将一个典型的棚户区变成了市文明单位,成为老百姓深爱的“陆阿姨”。
杨兆顺1996年来到仁义里居委会工作时,陆小英已经去世,两人虽然没有机会共事,但他却时刻感受到师父留下的精神财富。“写字台是她伏案工作用过的,抽屉里是她这些年得到的荣誉证书,桌边地上还有一双她穿着走街串巷的鞋子。”走进社区,老百姓听说他是“陆阿姨”的徒弟,竖着大拇指说:“你师父很灵光的。”
百姓发自心底的赞扬和认可,给了杨兆顺压力,也促使他暗下决心:“师父灵光,我也要灵光!”他处处以陆小英为榜样,对工作满腔热情、对百姓充满感情、有危难险事冲在前头。清走垃圾山,搬来绿树苗;爬上屋顶迎着台风拉油毛毡,跳进满是粪水的下水道疏堵……年轻的杨兆顺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居民的信赖。
“坐在办公室打电脑,行不通的”
从“两湾一弄”到新村住宅区紫藤苑,杨兆顺在社区管理的岗位上工作近20年。20年来,基层居委干部的工作环境也改变了。
以前办公条件很简陋,现在每人一台电脑;过去弄堂里伴随着摇铃声的,是“窗户、煤气关关好”的提醒声,现在再也听不见了。杨兆顺说,时代在进步,居委工作也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各方面的工作量都在增长。“以前的邻里关系亲近,一户人家的娘舅来了,他一进弄堂,个个都叫他娘舅。现在独门独户了,邻里情淡化了,居民间一旦闹矛盾就找居委会,要居委干部出面调解,居委干部工作压力也很大。”杨兆顺说。
不断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考验着基层干部的智慧。2011年年初,紫藤苑小区114个楼组,推选出114位“老娘舅”,他们就像居民自治网络中的“毛细血管”一样,深入到老百姓中间,及时发现并化解邻里纠纷、家庭纠纷。“老娘舅”帮助居委干部分担了不小的调解压力,同时提供了一个缓冲,给双方一个台阶下,“自家事自家解决。”紫藤苑居委会主任王立国说。
无论大环境、小环境如何变化,居委干部的工作对象没有变,还是老百姓。因此,主动沉下去,深入到群众当中的工作方法仍是基层居委干部的“金科玉律”。杨兆顺说:“坐在办公室吹空调、打电脑,是行不通的!”
“牢记四个字:换位思考”
和老百姓打交道的诀窍是什么?无论是“60后”紫藤苑居委会主任王立国,还是“80后”大学生居委干部申佳,都提到了四个字:换位思考。
去年8月,经过居民投票,47岁的王立国当选紫藤苑居委会主任。“老百姓为什么认她?因为她和他们建立了感情。”杨兆顺说。
2000年时,杨兆顺替王立国的丈夫介绍了份工作,顺便让王立国到居委会来“帮帮忙”,一帮就帮了13年。2004年王立国当调解主任,成了“金牌调解”。孤老去世,4个亲戚抢家产,她把所有人叫到一起,讲政策、讲法律,硬生生把一桩火烧眉毛的家庭纠纷给“撸平”了。小区里有个瘫痪在床的八旬孤老,王立国照顾了她10多年,送饭、打扫卫生都亲历亲为,孤老打电话到居委会,不找别人,就找“小王”。“她和过去的居委干部一样,能够冲在第一线,不怕苦不怕累;同时,她是大专生,学过新媒体技术,是优秀的新一代居委干部。”杨兆顺说。
29岁的申佳是2011年普陀区首批大学生居民区工作者。这个化工专业出身的大学生本想毕业后就近在桃浦地区找份工作,没想到桃浦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化工厂纷纷搬迁到市郊。那时,年轻人到基层锻炼是就业的一大热点,加上之前申佳就在紫藤苑居委会当过世博志愿者,所以她被安排到了紫藤苑。
这位待惯了实验室的“技术宅”突然被要求开口和居民交流,一下子有点摸不着方向,说话像蚊子叫。杨兆顺很着急,和居民打交道,靠的就是这张嘴,“这一步,你一定要跨出去!”为了突破自己,申佳一边跟着调解主任“看、听、学”,另一方面,凡是居民来电,都让申佳接听,逼着她大声说话。
耐心,一点点培养;经验,一点点积累。现在的申佳比以前更会“轧苗头”,更懂得“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本报记者 徐轶汝 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