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共筑中国梦 追梦上海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7月0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上海人家
“夹心层”市民圆了“安居梦”
金志刚
■越来越多的保障房圆了市民的“安居梦” 图IC
  在房价高企的背景下,城市中那些“夹心层”如何实现自己的“安居梦”?我们的故事从陆田华一家说起:以前,陆田华上下班需要在路上花费4小时;如今,一家三口住进公租房,上班、上学在20分钟搞定,美梦成真。

  上班路途远路上4小时

  6月28日一早,陆田华一家三口开着小车,从嘉定新城惠民家园出发,“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真的很方便!”陆田华在嘉定英姿进修学院当老师,妻子在嘉定新城内开一家小店做点生意,4岁的小女儿就近在一家幼儿园上学,“一路上先送女儿进幼儿园,再送老婆上班,然后去自己单位,总共加起来也不过十几二十分钟。”

  但住进惠民家园公租房之前,陆田华一家的生活可没有这么方便。2010年底,作为嘉定区引进的人才,从小生长在市区的陆田华选择到郊区当老师,但他们的房子在普陀区白玉路附近,“每天上下班实在太累人了,一大早起床,开车去嘉定,一路堵,市区道路堵,一般的公路和高速公路都堵,我试了好多条线路,事实证明每天上下班我花在路上的时间要4小时。”

  女儿太小,妻子一个人带孩子的话实在太累,陆田华想过在嘉定新城附近再买一套房子,“在附近找了找,看了不少房子,新房均价到了1.8万元,即便买一套很小的比如60平方米的房子,也得上百万,更何况我们本来就有房子,再买房子一是没必要,二是影响生活质量。”房子的问题愁死了这个年轻的丈夫和爸爸,每天早出晚归的他更是心力交瘁。

  住进公租房一家乐融融

  去年年中,嘉定区保障房项目惠民家园交付使用。这个新建小区有6幢高层住宅,一、二期住宅总户数727户,小区外与上海赛车场相望,距轨交11号线仅500米,小区内绿树成荫,整洁漂亮。

  陆田华一家能住进惠民家园,是公租房项目对像他这样的嘉定引进人才的“回报”。一套面积80余平方米的两室一厅住房,全新装修,只要添置一些电器,就可以拎包入住;租金方面,由于是单位承租,由单位出租金的大头、陆田华只要出其中的一小部分,“二室一厅的房子,租金只要1860元,同样的房子,在市面上寻租,无论是嘉定老城,还是嘉定新城,起码要2200至2400元,房屋质量、小区环境可能还没有惠民家园好,更何况我们只要出租金的一小部分,家里人开玩笑———住进这个公租房,花费的租金可能比以前每天开4小时车的汽油钱还要省,最关键的是,我有时间照顾家里了,有时间和小孩相处了,孩子的童年是花钱买不来的!”陆田华说。

  自从租住了惠民家园的公租房,一家三口干脆从普陀区搬到了嘉定新城,孩子上幼儿园的问题也很快得到了解决,妻子也“跟”到嘉定新城来了,而白玉路的房子则给父母住,“什么叫安居乐业?我现在安居了,才真正地开始乐业。周一到周五,我们一家三口在嘉定,周末则回白玉路与父母团聚。”

  来沪寻梦想乐业先安居

  有房子的上海人一家能实现自己的“安居梦”,尚未在上海买房的外地人呢?在惠民家园,记者又遇到了另一位住户——陈宏康,这位祖籍宁波、户口在杭州的技术人才,在嘉定新城发展有限公司做规划设计类的工作,“在我们小区里,有很多住户都是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学校的老师啊,研究所的技术员啊,我总觉得年轻人应该多闯一闯,暂时不买房子没关系,只要有梦想、踏实肯干,就会有前途,住房的问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解决。”

  陈宏康现在所住的公租房,是一套50余平方米的一室户,正适合他这样一个人在上海打拼的外地人才,每月租金1300元,相比市场上的同类房型,租金也是偏低的,“更重要的是,我自己就是做建筑规划设计的,我知道这个公租房‘物美价廉’,房屋质量好,政府也动了不少脑筋,通讯、电视、宽带、空调等一应俱全。”陈宏康现在每天走走路上下班,想去市中心逛逛,轨交11号线白银路站就在小区附近。

  今年建成10万套保障房

  从全市范围来看,公租房正惠及越来越多的本市市民及外地来沪工作人员。这不,6月28日至30日,今年本市首个市筹公租房项目——馨越公寓公租房正在安排申请家庭和个人选房。馨越公寓位于普陀区中外环之间,地理位置优越,可提供公租房4042套,租金遵循“市场评估”和“略低于市场租金水平”两大原则,月租金宿舍为1200-1500元,一居室为1500-2300元,二居室为2100-2600元。正因为距离市中心近和租金合理,吸引了大批市民申请租住,目前全市共有近千户申请对象取得准入资格确认书并办理选房登记,其中七百余户为家庭和个人直接承租。

  除了公租房,保障房体系“四位一体”中其余的廉租房、经适房、征收安置住房等方式,也切实改善了不少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实现了很多人的“安居梦”。

  2013年全市保障性住房的总体目标为新开工和筹措10.5万套,基本建成10万套(户);同时预计将完成成套改造等三类旧住房综合改造项目3万套。

  本报记者  金志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共筑中国梦 追梦上海
   第A03版:共筑中国梦 追梦上海
   第A04版:共筑中国梦 追梦上海
   第A05版:共筑中国梦 追梦上海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康健园/心理·人际
   第B06版:心理·调查/康健园
   第B07版:康健园/心理·情感
   第B08版:市场之窗/健康
   第B09版:运动汇
   第B10版:时尚先锋/运动汇
   第B11版:运动汇/活力上海
   第B12版:焦点赛事/运动汇
   第B13版:运动汇/域外传真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阅读
几代上海人的追梦录
环境变了,服务群众之心不变
一家三代水厂人的“饮水梦”
红绿灯下见证上海城市发展
“夹心层”市民圆了“安居梦”
新民晚报共筑中国梦 追梦上海A02“夹心层”市民圆了“安居梦” 2013-07-01 2 2013年07月0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