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共筑中国梦 追梦上海
     
本版列表新闻
老中青“供水人”~~~
老中青“供水人”~~~
老中青“供水人”~~~
老中青“供水人”~~~
老中青“供水人”~~~
     
2013年07月0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中青“供水人”
一家三代水厂人的“饮水梦”
张欣平
■周金福和周佳琪父子俩共同憧憬“饮水梦”(资料照片)
  因水而兴的上海,一直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水也成了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文化脉络。从能够喝上自来水,到喝上安全优质、纯净甘甜的自来水,再到能“打开龙头就能直接饮用“,一直是一代代市民的朴实梦想,更是老、中、青几代自来水人的不懈追求。

  祖父周廷芳的梦:一家人喝到自来水

  19世纪70年代之前,上海城市用水主要依靠河道,由挑水夫在黄浦江、苏州河边取水后沿途吆喝挑往居民家中。因水中含有泥沙,居民需要用明矾搅拌沉淀后才能使用。直到1883年的8月,上海杨树浦诞生了中国第一家采用地表水源的自来水厂,规模为每天供水6819立方米,通过管道直接向英租界、法租界的各国侨民供水,一般普通市民、即便是杨树浦水厂周边的居民,也喝不上自来水。

  对于当时的上海人来说,水厂是个热门行业,能够进自来水厂工作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1947年,当时20岁刚出头的周廷芳进入杨树浦水厂,干起了“翻池工“,尽管是个卖体力的活,但这算是水厂里的“长工”,可以一直干下去,生活有了保障,周廷芳感觉还是蛮自豪的。

  然而,每天看着水厂里的自来水流入管道,自己却喝不上,周廷芳的心里有股说不出的滋味。1949年解放后,杨树浦水厂被政府接收实现统一经营,周廷芳看到了希望,“要是今后自己一家人能够喝上自来水,那该是件多幸福的事啊。”但由于是建国初期,国家的基础还较薄弱,城市的发展也较为缓慢,但周廷芳喝上自来水的梦想始终不曾停歇。

  父亲周金福的梦:水要优质水量要足

  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让周廷芳这代人实现喝上自来水的夙愿又延后了许多年。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上海的供水事业才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79年,在杨树浦水厂工作了三十多年的周廷芳退休,儿子周金福按照当时的国家政策,从吉林插队回沪顶替父亲进入杨树浦水厂,接过父亲的事业棒,也延续了父亲的梦想。

  当时,周金福与父母亲一同住在杨树浦路松潘路的一条弄堂内。数十户居民用水和全市没有自来水的地区一样,要靠到附近的给水站用事先买好的筹子调换水,一家人洗衣、做饭、洗漱等日常生活十分不便。伴随着全市给水站的逐渐拆除,上海市中心全部实现了“接水进屋“,周金福和父亲周廷芳也终于圆了喝上自来水的梦。

  自来水“接水进屋“了,但几家居民合用一个总水表,大家按人头分摊水费。轮到自己收水费时,周金福往往为居民们用多用少产生的矛盾而纠结;加上当时的水质较差,自来水中总有一丝丝异味,周金福对饮水的要求,已和当时众多的市民一样,不仅仅是能够喝得上,而是要喝上更优质、更量足的自来水了。

  经过自己和同事的不断努力,看到水厂里从前简陋的实验室,现在一个个变成了先进专业的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细菌实验室,出厂水的水质得到大幅提升,而自己搬迁的新居是“一户一表”,水量也不像以前“滴滴答答”的,周金福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儿子周佳琪的梦:打开龙头直接饮用

  周金福的儿子周佳琪,大学学的是微电子专业,毕业前在一家公司实习时,感觉对所学专业兴趣不大。可能是受祖父和父亲长期的影响,2011年毕业后,从媒体上看到自来水公司招聘启事后,周佳琪毅然放弃了所学专业,通过多轮的笔试和面试,如愿进入了闸北水厂,在动力部门当上了一名“转运工”。

  与祖父和父亲的梦想不尽相同,周佳琪这代年轻人对饮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用他的话说“口感、色度明显改善,比原先家中饮用的自来水更清更亮,沏茶口感更佳”,但“现在我们虽然还有桶装水、纯净水、矿泉水、蒸馏水啥的,可一些发达国家和城市,打开水龙头就能够直接饮用,你看有多潇洒”。

  去年,周佳琪的父亲周金福也从杨树浦水厂退休,周佳琪笑着称“阿爷、阿爹那代人的希望都寄托在我们这些年轻水厂职工的身上,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他介绍说,现在上海已执行最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供水水质检测指标从原来的35项增加到106项,这一标准被称为“与欧盟持平,与国际接轨”,但是,出厂水的水质提高却无法实现“打开龙头就能直接饮用”的目标,这其中洁净的自来水出厂后被城市地下管网、住宅区管道、居民楼水箱等二次供水设施的污染是个主要因素,“尽快加大对城市二次供水管网的改造显得尤为迫切”。

  从祖父周廷芳进入水厂工作,到父亲周金福从水厂退休,再到周佳琪子承父业,这期间一家三代人在水厂工作没有中断过。周佳琪说:“我一直有个梦想,希望通过我们制水人的努力,使得城市的水源越来越清洁,制水工艺越来越先进,供水管网越来越环保。到了2049年我60岁退休时,我们一家三代人在水厂服役超过100年,能亲眼见证我们城市的发展变迁,那真是太有意义了!”

  本报记者  张欣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共筑中国梦 追梦上海
   第A03版:共筑中国梦 追梦上海
   第A04版:共筑中国梦 追梦上海
   第A05版:共筑中国梦 追梦上海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康健园/心理·人际
   第B06版:心理·调查/康健园
   第B07版:康健园/心理·情感
   第B08版:市场之窗/健康
   第B09版:运动汇
   第B10版:时尚先锋/运动汇
   第B11版:运动汇/活力上海
   第B12版:焦点赛事/运动汇
   第B13版:运动汇/域外传真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阅读
几代上海人的追梦录
环境变了,服务群众之心不变
一家三代水厂人的“饮水梦”
红绿灯下见证上海城市发展
“夹心层”市民圆了“安居梦”
新民晚报共筑中国梦 追梦上海A02一家三代水厂人的“饮水梦” 2013-07-01 2 2013年07月0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