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书时读到过一些气象谚语,其中有不少是关于“看云识天气”的,比如“日落西山乌云托,定要晒煞乌龟壳。”(日落时,西方天空有碎块的乌云,而通过云隙却仍能看到蓝天,则次日必定是晴天)。
云是悬浮在空中由水滴或(和)冰晶组成的可见聚集体,其底部不接触地面。根据不同的云高(云底离地面的垂直高度),通常分为高云、中云和低云三族。和动物、植物一样,云也有其分类,云族下面分为10个云属,云属又分为云类(共有29类),每一种云都有符号表示,如卷云Ci、层云St、积云Cu、积雨云Cb……
云是按云状(云的外形)分类的,云状演变能表明大气结构和天气的变化,准确预报天气变化,尤其是预警台风、暴雨、龙卷风、冰雹、强降雪等气象灾害,云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为了满足全球对天气预报准确性和时效性的要求,世界气象组织十分重视诸如“全球大气研究计划”的国际合作项目(包括“全球大气试验”)。使用对地静止卫星和极轨卫星,白天黑夜地进行观测,以提高天气预报的质量和时效。
不久前,一个天体物理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通过对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的一次雷阵暴时降下的冰雹颗粒的分析,发现造成此次雷阵暴的积云含有大量有机化合物,种类和数量均非常可观,估计大部分是通过强风被吸入积云的。专家们用营养液从冰雹溶化的水中激活了细菌。人们确信,细菌在云中极为恶劣的条件下并没有死亡,而是找到了能存活、繁衍甚至还能突变的空间,因为被发现的并不仅仅是地面上典型的细菌。
云是大气最复杂的聚集体,研究者于是开始怀疑,导致降水(包括雨、雪、雾等)的机制很可能并没有被人类完全理解,所以预报下雨的时间精度常常不能达到一个小时。精确预报天气必须做到顾及云中的种种参数以及它们所起的变化作用。云的形成直接影响到全球大气层及其气候,云高本身就决定着云吸收多少阳光和辐射热,或者反射多少阳光。
一直以来,云总是被农民看作预知天气的参照物,云是“农民智慧”中的主角;可是到了今天,人们反而觉得对云的认识很不够,云甚至被认为是天气预报中“既重要又很难捉摸的”因素;具体来说,云的变化太快,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分配很不均匀;再者,对云这一影响因素很难进行量化,所以也就很难在气候模型中“打包成参数”。
细菌到底对云及天气变化有什么影响?有人利用一种所谓的假单胞菌作过试验,发现这一菌种就能在云中使水提前结冰。奥地利科学家指出,细菌利用简单的碳化合物作为能量,使自己适应数千米高度的极端条件,至于到了什么程度,目前只能推测。令人不快的是,云中搭载了致病的细菌,那云就是病菌的弹射器,可以很快将疾病传播到很远的地方——从一个洲到另一个洲;下雨后、下雪后、落冰雹后……病菌便开始在地上肆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