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是母亲的生肖,她老人家若还健在,已是84岁。每每看到马,我就会想起母亲对我们讲述马的故事,传递给我们的一种理念,其中“马马虎虎”的典故以及所引发的处世为人理念,也一直影响着我,以致宠辱不惊,演绎出的“尺寸之论”,也为一干文友所乐道。
童年时最初听到马马虎虎,是一次姐姐参加少年宫表演回家后。带队老师来报喜夸奖姐姐的表演天赋。母亲平静地说,马马虎虎!全靠老师指导同学帮助。不久我平生第一次考试拿回首个双百分,母亲也当着众人的面说,马马虎虎。那天,我问母亲,什么是马马虎虎?于是一个故事深深地印入脑海——
从前有个作画者,随意地把虎头安在马的身体上,大儿子问爸爸,画的是什么?他说,是老虎。小儿子问爸爸时,他又说是马。邻居问时,他就说,马马虎虎……后来他大儿子把马当成老虎射死了,小儿子把老虎当成马来骑,结果被老虎咬死了。有人就叫大家记住“马虎”教训,有的人也以为兄弟俩遭遇是“虎头马身”作的孽。于是马虎与马马虎虎顺理成章地被形容做事不认真,不仔细,不完整,不到位。
母亲的启发,让我逐渐悟出:如果能把马当虎射死,这儿子或许是成年人了;把虎当成马骑,应该不会是小孩独自一人的行为。造成这血的教训,应该说是这两个儿子孤陋寡闻,“不食人间烟火”而致。从似懂非懂中,我对马马虎虎之说,有了浓浓的关注,以后对成语及成语故事也养成了推敲的好奇心。
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母亲带我们姐弟去儿童艺术剧场看《一百分不算满分》话剧。演出结束后,我还沉浸在主人公满分不满足的境界中,看到男主角走过来,母亲就向他祝贺:“小伙子演得很传神。”那男主角回答说:“马马虎虎,马马虎虎。”母亲还夸他很谦虚。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女儿参加少儿钢琴大赛得了个第三名,在众多羡慕眼光下,代孙女上台领奖的母亲也是以“马马虎虎”作答。更记得一次电视直播,报道我国选手参加国际某比赛归来,在机场接受领导们迎接并祝贺时,领队也以“马马虎虎”的低姿态作答。
如今“马虎”之词用得并不多,但词义还是明确的,即办事不认真。某个单位秘书写个通知也曾丢三落四,大伙笑他马虎,但这并不影响他从科员晋升到巡视员。至于马马虎虎,则完全没有那悲剧色彩了。比如母亲在他人夸赞她子孙时的回答,又比如男主角与领队的表态。现实社会中,从选用“马马虎虎”的语义上来看,基本是“还可以”“过得去”“还行”的代名词;从回答者的语气来看,似乎充满着一种谦虚、低调,其依托的是一种自信、自足、自慰与自乐;从使用的频度来看,更多出现在(取得)较好成绩、成果时所用;从使用者层次来看,多为普通大众,甚至不缺大家,如茅盾《子夜》十二章中:“单办那八个厂,四十多万也就马马虎虎混得过。”
其实,在“马马虎虎”词中,母亲告诉我的不仅仅是语义的变化,更是当今社会最缺的低调说话的风气、低姿态行事的氛围、自得其乐的心态。马年,最忆母亲的“马说”。据此,与某人某事一旦有所“斩获”,立马受宠若惊的高调相比,“马马虎虎”追求的境界才显得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