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闪光
这种神秘的空射反舰导弹就是Hs293“亨舍尔”,其研制工作始于1939年。纳粹研究团队参考滑翔机的原理,给普通航空炸弹装上合金弹翼和尾翼,并在炸弹和轰炸机上分别安装无线电遥控装置。理论上,这种重达295千克的炸弹能以每小时930千米的高速冲向目标,任何盟军舰船都无法承受其直接打击。事实上,当时世界上尚无“导弹”一词,Hs293被德军称为“空中鱼雷”,盟军则称其为“滑翔炸弹”。
1943年8月,德国空军开始装备Hs293,载机为He177、Fw200、He111等重型轰炸机。首批列装的部队包括驻扎在地中海的德军第100航空团和驻扎在法国的德军第40航空团。8月25日,第40航空团的12架轰炸机使用Hs293对一支游弋在比斯开湾的英国舰队发起攻击,击伤2艘护卫舰。两天后,18架德军轰炸机再次携带Hs293出击,击沉1艘英国护卫舰。
发生在比斯开湾的战斗令盟军大吃一惊。一位幸存者回忆说:“与普通炸弹不同,这种炸弹会拐弯,而且尾部闪着红光(其实是炸弹上的无线电装置),就像恶魔在眨眼。”
9月,在地中海活动的盟军舰艇也遭遇了Hs293,1艘美军巡洋舰和1艘英国轻巡洋舰被炸伤,1艘医院船被炸沉。不过按德军统计,两支轰炸机部队使用“空中鱼雷”的攻击成功率分别为31%和55%,并不算高,盟军获悉后认为Hs293不足为虑。然而,被忽视的Hs293终于在11月给盟军带来沉重打击。
夺走千命
“罗纳”号是用民船改装而成的8700吨级运输船。1943年11月26日,它与另外24艘运输船和10艘驱逐舰组成KMF-26运输编队,航行在距阿尔及利亚海岸24千米的海面上,准备借道直布罗陀海峡和苏伊士运河驶往远东。“罗纳”号上除了218名船员,还有约2000名美军士兵。下午,船队上空突然出现30架He177轰炸机,护航的驱逐舰拼命射击,试图将轰炸机驱离。德军轰炸机则不断投下炸弹,攻击海面上的运输船队。目击者称,驱逐舰的火力非常猛烈,天上不断有飞机被击落,有些甚至看起来像赶来增援的英国战斗机。实际上,这些被误认为英国战斗机的飞行物正是Hs293。
战至17时30分,2架He177终于突破防空火力网,来到船队上空约900米处,分别投下2枚Hs293,其中1枚飞向“罗纳”号,穿透甲板,钻进动力舱后爆炸。“罗纳”号瞬间失去动力,大火从内向外燃烧起来,船体很快倾斜12度。未在爆炸和大火中丧生的船上人员乱成一团。除了200多名水手,其余近2000名美军士兵完全没有海上逃生经验。一小时后,“罗纳”号开始下沉,船上携带的22艘救生艇最终只有8艘被放到海面,但全部因超载或海浪过大而倾覆,所有人都落入水中。护航编队迅速抽调2艘军舰赶来掩护和救援,但直到第二天凌晨2时15分,只救起约1000人。
亡羊补牢
事后清点表明,此次事件导致1138人死亡,其中1015名为美军士兵。美国方面随后以事关国家安全为由封锁消息,同时命令所有幸存者不得谈论“罗纳”号的沉没。直到3个月后,美国政府才含糊地表示约有1000名士兵在某海域牺牲,“凶手可能是一艘德国潜艇。”又过了一年,美国政府终于确认沉没船只为“罗纳”号,凶手是轰炸机,但没有说明“罗纳”号被什么武器击沉。历史学家认为,美国当年封锁消息很可能是出于对Hs293的恐惧,军方不想让恐慌在民众中蔓延。
1943年底,登陆意大利的盟军意外缴获1枚完整的Hs293。盟军军工部门根据其原理研制出无线电干扰机,第一代Hs293因此命中率大降。之后,德国方面又在Hs293尾部安装线筒(内装长约1.2万米的导线),将无线遥控改为有线遥控,不过还未投产,战争就结束了。
1970年,“罗纳”号沉没27年后,美国国会通过一份报告,公布了“罗纳”号事件中牺牲的人数,同时指出Hs293击沉的舰船总吨位约40万吨。1996年,在米歇尔堡国家公墓立起了一块纪念碑。 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