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又来到了。本届“上海之春”在党中央倡导节俭办活动的原则下,已瘦身不小。尤其像开幕式演出——历届金钟奖得主音乐会,有点回归“上海之春”创办时的初衷,值得称道。
“上海之春”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是在上海音乐舞蹈周的基础上,在当时主持上海文化工作的孟波提议、组织下创办的。
孟波同志是我国老一辈的革命音乐家。他创作的《牺牲已到关头》《高举革命大旗》《祖国万岁》等经典歌曲,曾激励过几代国人。如今,孟老已98岁高龄,虽年高体弱,躺在华东医院,但心仍牵挂着“上海之春”的进程,因为“上海之春”就如同他的孩子。
早在青年时代,孟波就积极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运动。他跟随冼星海学习作曲、指挥,并创作了许多抗日救亡歌曲。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文化界的领导工作,筹划、组织过许多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里程碑式意义的重大活动。
1956年,中国文艺界的热情高涨,新人、新作辈出。当时主持中国音协日常工作的孟波,提议在当年夏天的北京举行一次全国性的音乐调演,此议很快得到全国音协的认同。中央直属及地方和各军兵种、各大军区文工团,独自组团并各携几台有特色的音乐节目进京,演出为期一周,史称“全国音乐周”。
“全国音乐周”是新中国第一次全面检阅音乐成果的盛会,全国几乎所有的音乐宿将、名人、新秀,悉数到场参与。但这么大的活动并没有设立庞大的组织机构,只有亲自上阵的孟波和他麾下的几名工作人员。整个活动本着勤俭节约的精神,不向国家伸手要钱。所有演员的住宿,全安排在放暑假的北京各高校的学生宿舍,伙食也很大众,就在各自住宿的学校食堂。演员往返演出的交通工具,由解放军后勤部门提供军用大卡车……整个汇演精彩纷呈,推出了交响诗《嘎达梅林》、大合唱《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等新作,更涌现了温可铮、马玉涛、郭颂、胡松华等后来雄霸中国歌坛的新人。
孟波初任上海文化局局长时,就把原本不定期的上海音乐舞蹈汇演,固定在每年的五月初上演,并仿效捷克的“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定名为“上海之春”。“上海之春”创办的宗旨,就是出新作、推新人。起初的“上海之春”连演出的主会场也没有,孟波就和黄贻钧、司徒汉等音乐家,一同去市中心的几个剧场实地考察,最后选定南京大戏院,并更名为上海音乐厅。
凡演出事宜,孟波都亲力亲为,事无巨细,并坚决不乱花国家一分钱。在他组织领导下的几届“上海之春”推出了:丁善德的《长征》、王云阶的《抗日战争》、施咏康的《曙光》和吕其明的《红旗颂》等多部交响作品。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山区公路通车了》至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芭蕾舞《白毛女》音乐就是孟老的爱人严金萱主创的。郑石生和闵惠芬等在全国小提琴和二胡大赛中,脱颖而出。上海电影制片厂还把每届“上海之春”的主要片段,拍成艺术纪录片全国播映,让更多人感受“上海之春”的魅力。
孟波节俭搞活动的精神和他对音乐工作的作风和理念,非常珍贵,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