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石名扬四方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又分水石和干石两种。水石是在河湖中经水波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的。干石则是地质时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被品评为富有“皱、漏、瘦、透”之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玩石之一。
有史料记载的赏石文化始于商,五代后晋时代开始有人玩赏太湖石,到唐代特别盛行。白居易曾写有《太湖石记》专门描述太湖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著名太湖石有苏州留园的“冠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等。
天然太湖石无处可觅
按照用途分,太湖石还能分为园林石、庭院石和贡石。园林石、庭院石一般高达几米,用来装点园林,拙政园、个园、何园等都能见到其身影。而太湖贡石仅30-50厘米大小,小巧玲珑,以赏玩为主,品相好的现在已很难见到。而民间俗称的“太湖石”,通常指的就是太湖贡石。
“目前市面上能见的太湖石大多都是人工钻洞、打磨加工而来,经硫酸浸泡呈现出表面黄色的肌理,天然太湖石已无处可觅。”无锡木石山房的私人博物馆馆主潘宪明,是业界知名的“石痴”,他的博物馆里收集了五六千块美玉奇石,却没有一块太湖石。他介绍,太湖石因盛产于太湖地区而闻名,如今由于难觅,产生了一种广义上的“太湖石”,即把各地出产的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态的碳酸盐岩统称为“太湖石”。它已与真正意义上的太湖石相去甚远。
多种因素导致绝迹
无锡濒临太湖,游客来无锡看藏石展,却看不到太湖石,都留下遗憾。
据了解,太湖石眼下几乎绝迹,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首先,无论是水石还是干石,都需要在长时间的特定自然条件下才能形成,产量本来就很少。成为历代达官贵人的赏玩之物后,在各种动荡年代又损毁了不少。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规模的围湖造田,破坏了很多水石生成的自然条件。一石尚且难求,更何况品相完好、观赏价值大的呢?
金恬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