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然是一个老上海,但解放前,上海的高级别墅住宅虽多,我却无缘进去过。直到解放以后,我才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进这样的洋房,开了眼界。我最早进的两座洋房是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上海市少年宫。
少年儿童出版社成立于1952年底,为了找房子,当时的副经理蒋石洲同志走了不少地方。他告诉我,连江苏路华山路口一家殡仪馆也去看过,房子是合适的,但殡仪馆让人听了不舒服,所以没有要,最后才找到了现在的延安西路1538号,定了下来。我是少儿社筹备期间进社的,也让我去看看房子。房子是一位嫁给美国人的中国太太出让的。
我到那里一看,不得了,房子后面是个大花园,有两位园丁在照料,花园中有两只石马,还有一张石碑改成的石桌,日后还有专人来给石碑拓字,可见这儿曾是古墓。洋房真是洋房,共两层,三开间,西边还有间附屋。楼下三开间中,中间是休息室,玻璃墙玻璃门对着大花园,东间是书房,西间是饭厅,饭厅墙上有个小窗口,再西面的厨房把饭菜通过这小窗口传进来。二楼是卧室,东西两边各有一个大卧室,中间是小客厅。让我吃惊的却是两个卧室的盥洗室,所有瓷砖色彩鲜艳,让人眼睛一亮,但两室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颜色。这是一座典型的洋人住宅。后来我的集体办公室就是西面一间卧室。我在这洋房工作了约两年,就搬到在花园另一头新造的双层办公大楼去工作了。这大楼是少儿社赚了钱造的。
少年儿童出版社东边隔壁有一个更大的花园和一座小一点的洋房,住的是哈同的女婿。在我们这边,经常可以听到小洋人在他们的花园里嘻嘻哈哈地玩耍。后来这家人离开上海去香港,房子暂时转给少儿社,我在主人刚走、杂物扔得乱七八糟时曾去过,那也是一座高级洋房。
少年儿童出版社的那座洋房在“文革”后道路扩建中被拆除,后来盖的那座办公大楼也同时拆掉,改建成如今新的大高楼。
至于少年宫之宏伟华丽,就不用我多说了。少儿社和中国福利会关系密切,中国福利会把这房子接收下来,就让我们去参观。这样富丽堂皇的建筑是少有的,这已经是一座豪宅。它至今保存得非常完好,大家进去一看就知道。不过我当初进去参观,看到一样东西是大家今天看不到的。那就是在楼下进门处有很大的衣帽间,它附近还有一扇古色古香的中国式木门,上面画着一个很大的阴阳太极图,真像一扇庙门。可推开门一看,里面房间很小,给一张吧台占据了,吧台后面是酒架,原先肯定摆满了一瓶瓶洋酒,吧台前面是几张高高的圆座凳子。这原来是供两三个人喝酒谈天的吧房。中西合璧,真是别出心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