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的一天,我照常在门诊接诊来来往往的产科患者,一位从浙江远道而来的孕妇,拿着一大堆的检查单,满脸愁容地来到了我的诊室。这是一位怀孕36周的准妈妈,在当地医院经超声发现胎儿的骶尾部有一个巨大的囊肿。因为这个突如其来又长在宝宝身上的囊肿,半个月来,她辗转于当地多家大医院:这个囊肿是什么?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影响?她(他)会胎死腹中吗?该不该在孕期进行手术?手术的成功率多少?出生以后怎么治疗?有多大的几率会有后遗症?但是,很可惜,半个月的求医,得到的结果均令人失望,巨大的囊肿长在腹中胎儿的身上,仅仅从B超影像判断,没有一位医生能够给出准确的答案,大家对胎儿的疾病不了解,更无法拿出很好的解决方法。
她一遍遍详细叙述着半个月来辛苦求医的过程,不禁嘤嘤哭泣起来。我深切感受到面前这位准妈妈对她腹中胎儿的深厚感情,她很想把这个孩子生下来。于是,我邀请了我院超声科严英榴教授对胎儿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发现胎儿发育尚可,体重估计在3000g左右,但胎儿骶尾部的确存在一个巨大囊肿,直径约10cm,肿块内部血管丰富。由于被巨大的囊肿所累,孕妇腹中的胎儿已经出现了羊水过多、轻度心功能衰竭的症状。所幸的是,通过胎儿核磁共振检查,并没有进一步发现胎儿有其他系统的畸形。于是,我们邀请了来自小儿外科、新生儿科、产科、麻醉科的专家进行多学科会诊,讨论该孕妇及其腹中胎儿病情和治疗方案。经过专家的反复讨论,一致认为胎儿骶尾部的巨大囊肿为畸胎瘤,并已经开始影响到胎儿的心脏功能。基于对畸胎瘤的诊断,专家组着手制定诊疗方案,从如何行剖宫产术,到术中的胎儿抢救;从新生儿的院间转运,到畸胎瘤切除手术……专家们细致地讨论着每一个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尽全力将风险降到最低。在充分征得孕妇和家属同意后,当天我们便为该产妇紧急行剖宫产术,所幸手术及时,进展顺利,新生儿经过台上的全力抢救,在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后立即转院至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ICU,并于当天晚上行胎儿畸胎瘤切除手术。在之后的随访中,我们欣喜地获悉该新生儿恢复良好。
这是一个典型的胎儿医学病例,通过联合小儿外科、新生儿科、产科、麻醉科、超声以及放射科等多科专家,在经过超声、核磁共振等多项综合评估后,基于对腹中胎儿疾病的准确诊断而制定出的胎儿干预方法。我们通过对胎儿疾病的专业诊断和多科室合作,给出终止妊娠的最佳方式和时机选择,一气呵成的科室间衔接、环环相扣的手术进程,帮助胎儿争取到了极其宝贵的生命时间,也为出生后及时治疗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胎儿医学已俨然成为发展的热点,为产科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和生命。胎儿超声医学、胎儿核磁共振技术、染色体和基因诊断技术、胎儿外科技术的发展为胎儿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自2004年,上海市产前诊断中心在我院挂牌以来,我们利用胎儿筛查超声技术、诊断超声技术、胎儿核磁诊断技术、染色体和基因检测的遗传学诊断技术、胎儿医学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我们尝试在妊娠早中期,获得腹中胎儿的疾病诊断,这不仅能帮助我们知道疾病的可能类型、后续变化、选择最恰当时候终止妊娠,更有利于初生宝宝在第一时间接受及时的治疗。
十日谈
生生不息红房子
生理波动要尽早治疗,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