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8月0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震后儿童心理疏导五大原则
程绩
  本报记者 程绩

  鲁甸地震,儿童的死伤人数占比非常高,如何做好灾后儿童的心理辅导,是必须做好的功课。

  云南边防总队医院医疗队宣传干事马静参加过多次灾难救援,8月6日她在龙头山镇龙泉中学安置点为灾区儿童做震后心理疏导,“这些小朋友大概有60多个人,他们的情绪在受伤后多少受到点影响,有些孩子负面情绪比较严重。我们医疗服务队准备了一些小礼物、小零食,准备带他们开展游戏。”

  专家认为,灾后儿童心理疏导要分年龄来对待,学龄前儿童对他们以往所处的安全的世界因灾变而遭受破坏,会特别显得脆弱,他们会表现出吸手指头、尿床、害怕黑暗或动物、说话困难还有食欲减退等现象。而学龄期儿童假如在地震中失去亲人,可能会表现出易怒、哭诉、粘人,在家或学校出现攻击行为,畏惧夜晚、做恶梦、逃避上学等情况。

  如何让震区的孩子远离地震恐惧伤害,专家提出了心理危机干预的五大原则:

  正确对待孩子的恐惧 经历如此大的灾难,孩子产生恐惧情绪很正常,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感情,对孩子的恐惧表现要镇定、充满同情地回应,设法舒缓而不是压抑。另一方面不要对孩子的恐惧表现得过分关注,这样反而会增加孩子的恐惧。

  成人在孩子面前要避免表现出对地震的恐惧 儿童容易受到周围人的情绪影响,要消除儿童的恐惧,父母或陪护者自己必须先要无所畏惧。不要向孩子宣传地震的恐惧性,更要避免把自己的害怕和不安传输给孩子。

  让孩子对地震有科学的认识 首先,应该教育儿童这是一种地理运动所致,长大后会在课本中学到这些知识。其次,尽量避免让儿童看灾难性的场面,包括图片、电视播报、网络新闻,避免对他们造成一种循环的恐慌记忆链。

  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家人或陪护者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允许孩子时刻呆在自己身边,聆听并接纳孩子对地震的感受。同时,可引导孩子表达恐惧和不安,让惧怕得到缓解,重新建立安全感。

  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孩子多参与活动 快速解决灾区儿童的教育问题,可有效地减少学龄期儿童的心理问题。除了正常复课外,对于较小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多参与游戏活动,这是驱走恐惧感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游戏中孩子会重拾欢笑,舒缓恐惧情绪。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2014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4版:新民观察·要闻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动态·观点/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新视界
   第A18版:新视界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广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漫画世界/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画廊俱乐部
   第B12版:新民拍卖&画廊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目击
震后儿童心理疏导五大原则
鲁甸地震中的仁心妙笔
漫画是医患间的柔性连接
新民晚报新视界A18震后儿童心理疏导五大原则 2014-08-09 2 2014年08月0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