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人民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里,11名地震中的重伤员中有4个是孩子。14岁女孩史向益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个来自重灾区火德红乡王家坡村的姑娘,在8月3日那场浩劫中死里逃生,被送到这里。
地震过后,失去亲人的悲痛加上身体的伤痛,对这些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太过沉重。如何让他们乐观勇敢地配合治疗?来自上海医疗队的何义舟医生用的方法很特殊——画漫画。
“ICU有一个14岁的女孩,骨盆骨折、左股骨干骨折,大家知道骨折很痛,但她没有哭也没有喊痛,很坚强。”
“史××,别担心,你会好的”,“真的吗?谢谢你!”
图文并茂、直观有趣。12幅为重伤孩子创作的漫画,成为地震中抚慰伤痛最温暖的故事。
紧锁眉头的重伤儿童
“第一次走进重症监护室,让人心痛。”8月5日凌晨,何义舟来到震区。4张病床上躺着年幼的孩子,瘦小的身体插满了管子,情况都是危重,有的疼得不断呻吟。
易建峰4岁、彭应欢9岁、余大丽13岁、史向益14岁,一个男孩三个女孩,都来自震中鲁甸县龙头山镇,放暑假留在爷爷奶奶身边的留守儿童。本次地震中,小孩和老人也是伤亡情况最严重的人群。
4个重症监护的孩子里,男孩易建峰情况最糟,一直昏迷。年龄最大的史向益骨盆骨折、左股骨干骨折、肝挫裂伤、创伤性休克,伴随出血、心率快和血压不稳;9岁的彭应欢为多发肋骨骨折、血气胸、肝右叶4.5cm的裂伤,腹腔有积血,骨盆多发骨折。
“每个外科医生都知道,这有多痛,成年人都受不了,何况是孩子。”何义舟说。
昏迷,然后痛醒,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钟摆,8月5日整整一天,史向益和彭应欢都在这样的重复中与死神搏斗。
两个女孩清醒的时候,何义舟会和她们交流,“疼吗,不用怕,会好的”,而女孩给的回应,只有点头和始终紧锁的双眉。因为恐惧和疼痛,孩子有时候会对医生表现出抗拒。
深夜,她们有时疼得说胡话,何义舟努力地听,却怎么也听不明白孩子的话,“她们讲的都是鲁甸县土话,很难懂,史向益因为在上中学,所以还能说一些普通话。年纪小的彭应欢,她讲的话,只有这里的本地医生才能听懂些许。”
孩子们还经常叫“妈妈”,而事实上,他们的母亲,有的受伤也在接受救治,有的已在地震中失去生命。重症监护室里的医生和护士,最害怕被这些孩子问“我的妈妈和爸爸去哪儿了?”
不告诉孩子地震的真相,是这里所有医生的默契。
见缝插针画漫画
“地震受伤儿童心理容易出现问题,失去亲人太突然、太难过。我们几个上海来的医生如何用心理干预帮助他们?”医疗队领队张波问。如何治疗地震中重伤儿童的心伤,成为上海医疗队来到云南第一天碰头会的议题之一。
何义舟本来就以漫画在上海医学界小有名气,他提出是否可以用手绘漫画的方式和这些孩子交流,这个想法得到了张波、沈振斌和吴威三名医疗队同伴的一致支持。
何义舟的“二师兄”系列漫画曾在《健康报》连载10个月,以八戒的形象为医生主角,图文并茂轻松随意。
“孩子们都很喜欢二师兄这个形象,原本高高在上的医生,在漫画里变成了长鼻子招风耳,他们觉得很有趣。”何义舟在中山医院的工作中,曾经尝试用这类漫画与病孩交流,效果很不错。
8月5日中午吃完饭的间隙,何义舟拿出了随身带着的纸和笔,寥寥数笔,3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第一幅漫画。漫画中,女孩史向益躺在病床上正在输液,看上去很乖。
图下,是一段文字, “ICU有一个14岁的女孩,骨盆骨折、左股骨干骨折,大家知道骨折很痛,但她没有哭也没有喊痛,很坚强。”落款是“上海中山医院小大夫”。
拿着漫画来到病床前,史向益这时依然是愁眉不展,但她的目光很快就被眼前的漫画吸引,她伸出手指了指漫画中的女孩,“是我?”何义舟肯定地点了点头,“就是你!”
这是史向益入院后第一次主动开口和医生说话,虽然只有两个字,但是给何义舟很大鼓舞,“显然她喜欢这样的方式,我要接着画。”
医疗队在当地的工作十分辛苦,每天都是超过15个小时的超负荷状态,“忙得连看朋友微信留言的时间都没有”。这种状态下,何义舟随身带着一张A4纸和一支黑色圆珠笔,他利用乘车、吃饭、休息等“碎片时间”见缝插针画漫画。
一看见二师兄就笑了
在何义舟的笔下,史向益是乐观积极的“史××”,自己则是二师兄附体的上海中山医院小大夫。
8月5日下午,何义舟带着最新的“创作”再次走到史向益的病床边,素材来源于两人刚刚的一次对话, “史××,别担心,你会好的”,“真的吗?谢谢你!”这一次,图中的史向益脸上有了微笑,而中山医院小大夫的形象则改成了八戒。
史向益一看到图中的二师兄,就“扑哧”笑出声来。
“这一刻,我感觉我和小向益之间的距离,真正近了。”何义舟说,在此之后,史向益对于治疗的配合度明显提高,“问她疼吗,她总是忍着说‘不疼’”。
史向益只知道为自己治疗的医生姓何,来自上海,有时候她会称呼何义舟“上海医生”。
(下转A18版) (上接A17版)
情绪的好转,对史向益的伤情也有帮助,经过输血、输注体液以及骨科的相关处理,她出血的情况有了明显缓解,心率等生命体征趋于平稳,虽然仍需要每天输血,但已经基本脱离了危险。
“你现在(伤情)平稳了,要坚强,会好的”,配图是穿着白大褂的八戒打着胜利的手势。这是8月5日何义舟一天之内为史向益画的第三幅漫画,再次走到病床前,这次还没等“上海医生”拿出画,小向益就主动侧转过头,微笑地期盼看到新的画。盯着画看了许久,史向益最后对着何义舟也摆出了一个胜利的V字。
8月7日,何义舟又为史向益画了两幅画,第一幅画史××撅着嘴躺在病床上,这是因为上午她的情绪再次出现反复,对于护士输液不肯配合。看到这张漫画后,史向益对着“上海医生”摇摇头,她说喜欢看到漫画里微笑的自己。何义舟则由此要求她要继续配合治疗,小姑娘肯定地点点头。下午,史向益终于在漫画中看到了微笑的史××,漫画中,二师兄问史××,“你有什么要求,哪里不舒服,请告诉我”。史××回答,“比昨天好多了”。这张画里,史××笑得特别甜。
“她希望我把这些画送给她,我答应,等她伤痊愈了一定把所有‘史××和二师兄’系列漫画都给她。”何义舟开心地说。
除了史向益之外,何义舟也给另外的几个受伤儿童画漫画,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孩子们都记住了这个会画画的上海医生。
地震孤儿的生命奇迹
“重症监护室里的每个孩子,活下来都是奇迹!”上海医疗队领队张波说。这几天,他在微信中看到了一些地震伤童的救援过程,震撼的同时也深感肩头的重担,“地震都夺不走孩子的生命,决不能丢在我们的手上。”
彭应欢的母亲在地震中遇难,父亲也受了重伤,小应欢被救出时,骨盆骨折,肝脏破裂,右肺被挤压40%。经过张波等医生的治疗,8月7日她终于摆脱了呼吸机,基本脱离了危险。
在重症监护室外,记者见到史向益的姑姑,“史××”的逃生过程,也堪称九死一生。
史向益的家在鲁甸县火德红乡王家坡村,是灾情最严重的乡村之一。地震发生后,由于山体滑坡造成堰塞湖,王家坡村大部分被淹,道路被毁,通信中断。成都军区某炮兵团的救援官兵4日11时在湖边破碎房子里发现史向益,14岁的小姑娘这时完全不能动弹,斜躺在70度的陡坡上,她被倒塌的房屋砸伤,身体多处骨折。
当时,史向益的身体极度虚弱,甚至无法正确报出自己的年龄,说起胡话,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救援的军医为她检查、包扎、口服补液盐后,史向益终于开口说话,“叔叔,我好困,想睡觉。”
“如果当时她睡过去,可能再也醒不过来了,大家都让她坚持,事实证明这个孩子是坚强的。”史向益的姑姑说。
很快后继救援队赶到,将史向益送往山下,途中也是惊险不断,因为余震,王家坡两边的高山飞石不断塌方不止,没有现成的道路可以出去,只能开辟临时通路,四个战士抬着史向益,两边高山70度的陡坡十分湿滑,稍有不慎就会跌落谷底。
“这孩子真是命大,但痊愈之后可能会留下后遗症,因为她的盆骨和左股骨骨折太严重,可能无法像正常人那样行走。”何义舟惋惜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