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8月0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枕清凉度炎夏
李笙清
  ◆李笙清

  炎炎暑气之下,人们以各种纳凉方式来度过漫漫夏夜,传统的竹床、篾席、蒲扇一起上阵,加上空调、电扇营造出来的一方清凉的环境,总能让人安然入眠。可在没有发电机的时代,古人们以自己的方式,照样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炙热的酷暑之夏,瓷枕就是颇具特色的纳凉工具。“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南宋词人李清照笔下的“玉枕”,就是一件凉爽宜人的青白釉瓷枕,古人利用瓷枕上清凉爽适的釉面来头枕纳凉、去乏怡神。

  这是一件清代的粉彩幅钱矾红料釉瓷枕,长形空腹,下端平整,上部中间微凹两端翘起,形似马鞍。瓷枕两侧平面,充满吉祥意味的黄色底色上饰以红、白、蓝相间的纹饰,中间位置相对开有古钱孔用以出气通风,亦是为了防止烧造时发生炸裂。矾红釉又名铁红釉,是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创烧于明代嘉靖年间,到了清代康熙时期烧制工艺有了很大的进步,色泽鲜艳,呈色稳定。整件器物形态端庄,色彩明艳、斑斓,用色吉祥、丰富,枕面上遍布规整有致的几何形图案,纹饰细腻,结构协调,特别是锦地上点缀的32个幅钱矾红料吉祥图案,衬托得器物主次分明,图案中的花卉、禽鸟等内容丰富,寓意美好。

  在我国古代陶瓷器家族中,瓷枕是一个重要的品种,始烧于隋代,流行于唐代,宋代以后广为流行,明清时期随着更为优良的制枕材料的出现而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历代不光官窑烧造,一些民窑也多有烧造,集刻、划、剔、印、堆塑等多种技法于一身,造型、釉色、纹饰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或题诗其上,诗情漫溢枕面,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磁州窑陶枕上的一首《行香子》,其中的“一筇床畔,千卷窗前,有时行,有时坐,有时眠”之句清新脱俗,令人于炎炎夏日中感受到一缕来自大自然中的淡淡清凉,对古人闲适、恬淡的瓷枕之乐充满向往;有的纹饰内涵丰富,画意相随,山水、人物、花卉、鸟兽充盈其间,神话、传说、典故耳熟能详,赏心悦目,充满美好的艺术旨趣。

  中国古时的枕头主要有石、木、玉、铜、竹、瓷等多种材质,其中瓷枕的应用最为普遍。其实瓷枕用途广泛,除了作为卧榻寝具使用,通常还被用于号脉诊病和趋吉辟邪等用,颇具观赏、把玩、陈设及收藏价值。其形制多样,长方形、腰圆形、鸡心形、云头形、花瓣形、椭圆形以及仕女、童子等人物形枕和龙虎等兽形枕,林林总总,各具神采。纹饰主要有山水纹、人物纹、动物纹、人物纹、文字纹等,具有浓郁的艺术特色。

  作为古时夏日消暑纳凉的卧具之一,瓷枕不同于瓷碗、瓷盘、瓷杯等生活用具大量烧造,一般多为定烧,加上瓷器质地容易毁损,这件清代瓷枕色泽均匀,浓淡分明,枕面上釉依旧渗透着“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的一丝悠悠清凉,能完好无损地流传至今,显得尤其珍贵。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2014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4版:新民观察·要闻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动态·观点/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新视界
   第A18版:新视界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广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漫画世界/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画廊俱乐部
   第B12版:新民拍卖&画廊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目击
一枕清凉度炎夏
巴金签名木刻像
一把蕴含“中国梦”的紫砂壶
奇缘
新民晚报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B10一枕清凉度炎夏 2014-08-09 2 2014年08月09日 星期六